歡迎訂閱 成功女人這麼做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開口老說「4句話」,容易破壞家庭和諧,請不要再說了!

好好說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會說話得天下,不會說話,招人煩。
也許你不知道,日常生活中時常使用的說話方式,
有時候是破壞關係品質的殺手,特別是在越親近的家人或伴侶之間。

1、我是你的家人,不是你的傭人!

為何總是把「最差的脾氣」留給最親近的家人?
有位母親剛在廚房裡忙完,走到客廳的沙發上休息片刻,
才坐下來,見一旁念國中的兒子正目不轉睛地看著電視。

她向兒子開口說道:「孩子,你怎麼不去幫我倒杯水呢?」
孩子應了聲:「噢!」離開座位去弄了杯水遞給媽媽,
臉上的表情不是很愉悅。母親忍不住念了孩子說:
「你怎麼都不能體諒一下你媽媽的辛苦呢?」
「好啦!我知道了啦!」孩子不耐煩地回應。

母親聽了更不開心:「你難道就不能口氣好一點嗎?
我是你媽,不是妳家傭人,好嗎?」
「好啦!我說我知道了嘛!我沒有那個意思啦!」


我們不難發現,這位母親對孩子說出的話語中,有一些共同的模式,裡頭常是「怎麼沒有……?」、「為什麼不……?」、「怎麼不會……?」、「難道不能……?」的句型結構。大多數的人聽到這樣的話語,心裡都是不舒服的。

2、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說話的人不一定有意要指責或否定對方,通常只是在傳遞出一份請求。像是前述例子中的母親對孩子說:「你怎麼不去幫我倒杯水呢?」,真正的想傳達的,是請孩子幫忙倒杯水,希望孩子展現體貼,而不是真的想知道孩子不去倒水的原因。

只是,聽在孩子的耳裡,他感受到的是被母親責難:「我不夠體貼,我不是個乖孩子!」自然會產生防衛心態。如果孩子直覺地回應:「妳又沒說妳渴了,我怎麼會知道?」接下來,免不了的是更加針鋒相對的場景。


3、換為思考,衝突就不會產生

如果,換個說法,直接表達自己的期待,或許就可以避免接下來關係的緊張甚至衝突。例如:「孩子,我好累,有點渴了。請你幫我倒杯水來,好嗎?」這便是直接請求,兒子應該會很樂意為母親效勞的。

當我們說出質問式的語言時,表面上似乎是要對方解釋沒做到某事的原因,事實上,我們一點都不想知道為什麼。我們真正在意的是,對方沒有做到我們期待中的事情,我們希望他能夠做到。

4、如果不在乎原因,又何必問呢?

質問式的語言在關係中最大的破壞力,其實是傳達出對對方能力的不信任。我們很容易將對方的質問式語言解釋成:「你根本就不相信我能做得到!」、「你就是質疑我的能力呀!」、「你一定覺得我欠缺這方面的能力吧!」於是我們回應對方的語氣也不會太好。


每個人都希望受到尊重,被他人喜愛;沒有人天生喜歡在別人眼中,有著惡劣的形象。然而,質問式的語言,卻容易傳遞出一種貶抑與負面評價,而戳中了人們往往最在意的自我價值感。

禍從口出,
當口中的話語在脫口而出之前,
請先想想自己的起心動念是什麼。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