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就像中國話,背後代表的文化可就多了去了。
每個地域都有自己的方言,而方言的背後則是民族文化。
而就算是普通話,有時候一個成語背後都是當時的社會文化,
更不要說再長一些的俗語,俗語說:“無仇不成父子”,
下半句更為經典,年輕夫妻不妨看看。
俗語說:“無仇不成父子”,下半句更為經典,年輕夫妻不妨看看
大家都知道一生中陪伴我們最長時間的就是家人,
可是我們在與家人長時間的相處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一些矛盾,這都是很正常的。
而針對家人之間的這些矛盾,我們的先人也總結了不少俗語來對其進行反映,
比如我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無仇不成父子”。
那麼“無仇不成父子”說的是父子之間總是會存在很多矛盾,
甚至是“仇恨”,如果沒有仇恨的話就不是父子。
而“無仇不成父子”只是一句完整的俗語的上半句,
它的下半句要更為經典一些,那就是“無怨不成夫妻”,
這半句說的是夫妻關係。
從字面上理解的話它的意思是夫妻之間總是會互相怨恨,
如果沒有怨恨的話就做不成夫妻。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說法呢?
這樣的說法又有沒有道理呢?
下面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
首先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說法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古時候的人因為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都非常相信因果輪回,
他們覺得如果前世誰欠了誰的,那這輩子就一定會形成什麼樣的關係。
比如說如果上輩子有仇,那這輩子就會成為父子;
如果上輩子兩個人之間有怨恨沒有化解,那這輩子就會做夫妻。
這樣的說法顯然沒有什麼科學根據,但是對於信佛的人來說還是很有說服力的。
其次,有的人認為這句俗語原本應該是“無愁不成父子,無緣不成夫妻”,
只是在傳播的過程中人們誤把“愁”記成了“仇”,將“緣”記成了“怨”。
其實如果按原本的說法,這句俗語就更能解釋通了,因為它的意思就變成了:
父親總是會為兒子的事情發愁,而夫妻之間是因為有緣分才會在人海中相遇,最終結為夫妻。
那麼,“無仇不成父子,無怨不成夫妻”這樣的說法又有沒有道理呢?
其實這樣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的。
首先,在現代家庭中的父子關係通常都並不太好,
尤其是在男孩子年幼的時候,父親通常對他們都會管得比較嚴,
而且在教育孩子時父親也通常都是唱“紅臉”。
時間久了男孩子就會覺得父親不喜歡自己,對自己很苛刻,
甚至有的人會覺得父親是在故意針對自己,時間久了自然心裡就會恨上父親,
而這種父子間的“仇恨”是會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而消失的,
不過在男孩子小時候確實會對其產生較大的影響。
其次,我們知道一對夫妻因為長時間的在一起生活,難免會產生矛盾。
而當兩個人心情都不好的時候兩個人就會吵架,
既然是吵架那就肯定不會有什麼好話,
這樣一來自然就會傷感情,夫妻之間就會互相怨恨。
所以說從現實生活的角度來看,這句俗語說的其實還是很有道理的。
不過要說明的是,只有相互關心的人才會產生仇恨、怨恨,
關係越是親密那怨恨就會越大,而且家人之間有點矛盾也是很正常的,所以不必太過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