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帝賜予的天使,每一個天使都等著父母去喚醒。
看到孩子天真的笑靨,就不禁想起我們為人父母的初心。
還記得那一年孩子呱呱墜地之時,我們滿心喜悅,信誓旦旦說,只要孩子健康、友善、有愛、快樂和獨立就滿足嗎?
隨著孩子入園上學,進入群體小社會後,我們慢慢地,竟就不自覺地開始拿孩子和周遭的小朋友比較,擔憂、害怕、焦慮、不滿越來越多地侵蝕我們的思維。
記得一位媽媽說的:“我的擔憂其實是我的害怕,我怕他變成不上進的孩子。
這害怕讓我忘記了更廣闊的世界,也忘記看孩子的優點;忘記了他拼樂高積木的專注;忘記了他在音樂開放課上表演的勇敢;忘記了他獨自玩耍時,一人分飾幾個角色,給自己講怪獸故事的無厘頭;忘記了他在我傷心生氣時的善解人意……只一門心思和他身上的問題鬥爭。
”這番反思,何嘗不是許許多多爸爸媽媽內心的掙扎?
越是鬥爭越是焦慮,我們放大了孩子的缺點,卻忽視了他體內無限的潛力和可能性。控制和抗爭、壓迫和反叛……當親子中的不快越來越頻繁地爆發時,我們終於不可避免地陷入沉思:到底,我們將小生命帶到這個世界是為了什麼?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紀伯倫的這首吟唱百年的詩,道出了父母之道的本質。
每一個心靈都是自然宇宙與人類智慧的結晶,每一個孩子都有豐富的心靈與巨大的潛能,教育只需要將其內在的良知良能喚醒。
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個藏滿寶藏的盒子。在這個盒子裡,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覺等生命的能量。
如果我們不能揭開人類心靈的神秘面紗,我們就無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諦;如果我們不能潛入到人類靈魂的最深處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們就永遠找不到教育的力量。
蘇格拉底的父親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師傅,在蘇格拉底很小的時候,有一次他父親正在雕刻一隻石獅子,小蘇格拉底觀察了好一陣子,突然問父親:“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的雕刻師呢?”
“看!”父親說,“以這只石獅子來說,我並不是在雕刻這只石獅子,我是在喚醒它!”“喚醒?”“獅子本來就沉睡在石塊中,我只是將他從石頭監牢裡解救出來而已。”
“喚醒”!多麼富有啟發意義的教育箴言。
蘇格拉底本人不也是一個偉大的心靈雕刻師嗎?他經常說:“我沒有智慧,我只是智慧的接生婆。”
我們應該喚醒孩子心靈深處的天賦潛能和內在力量,讓孩子從蒙昧中醒來。而不是一味地強行孩子學習,無限度地增加孩子的學習負擔。
孩子在被動狀態下的學習只是應付差事,對孩子的智力啟發是毫無意義可言的。我們要做心靈的喚醒師,要做高超的雕刻家,而不做孩子學習的催促者與強行灌輸者。
教育的目的不在於傳授和灌輸某種外在的、具體的知識與技能,而是要從心靈深處喚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識、生命意識,促使孩子價值觀、生命感、創造力的覺醒,以實現自我生命意義的自由、自覺的建構。
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是一顆心靈感召另一顆心靈,是一個生命點燃另一個生命的力量,是人類集體心靈神秘參與的智慧活動。
這位智慧的希臘老人的故事給我們的啟迪是: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呵護好孩子明淨的心靈,讓他們見微知著、觸類旁通、自覺自悟,在成長中收穫自尊、自信,樹立生命價值意識,當有一天,孩子驚喜地感受到一種躍動的活力、——“喚醒”,這也正是心教育的精髓與智慧之所在!
喚醒不只是依靠外界的一種力量,更重要的是一種自我覺知與自我喚醒的覺悟與力量。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不教育,即是說教育是為了引導孩子進行自我教育。
當孩子能夠進行自我教育的時候,孩子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學習與生命成長的體驗,這種親身的體驗以及知識的得來是經過他自己驗證的。
這樣也就將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培養了起來,孩子有了自我思考的能力,也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就是智慧。孟子說,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智慧並非知識,但卻離不開知識。
智慧可以說是適用的知識,是知識與價值觀的具體結合,來自對生命、自我與世界的深刻體驗與反思,並形成了動態的判斷力。
因此,它是一種德性,也是一種明覺,在生活中實現為真善美與和諧、無執、超越等價值形態。長期以來的教育誤區,把教育僅僅看作是在嚴肅的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視了對孩子來說更有意義的喚醒教育和自我教育。
從某種意識上講教育的所有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喚醒人類心靈中的真、善、美。讓孩子早一點了解和學習事物,讓孩子多接觸自然界的萬事萬物,讓孩子多讀經典作品等等,都是喚醒孩子心智的重要方法。
孩子的心智喚醒了,他就會留心發現周圍的世界,探究其中的道理,並思考怎樣與世界發生聯繫,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孩子自然會得到成長力量,並一定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與方向。
最後,分享影片,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夠擁有開明的父母!體認到自己的錯誤,或喚醒孩子探索的想法!最終,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