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可能不受傷
不僅「身體」有受傷的可能,
心靈亦是。
若自己的修復力及照護能力不夠,
又反覆打擊自己,
便會雪上加霜地讓心理傷害越演越烈,
一發不可收拾。
《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
解析我們最常因為人際關係受到的內傷與痛楚,
引導你正確照護內心的情緒傷痛,
調節及釋放你的痛苦,
並避免進入負向循環中。
同時,也提醒你避免沿用舊有的習慣模式,
讓自己反覆受傷,迷失了人生方向。
天真無知,是不願意長大的偽裝
即使很想進行有效的人際溝通和反應,
但表現出來的行為和方式,
卻像孩子一般,
要不是生悶氣、難掩不舒服的情緒,
不然就是覺得自己很無助渺小,
什麼都無法反應,
什麼都不知該怎麼表達。
這些呆愣驚恐的反應,
讓人的內在處於「當機」「斷線」「空白」的無助狀態,
所有成長過程中學習過的社會能力,
都可能瞬間瓦解或消散。
我從事心理工作多年,
職場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每個人的問題及生活困擾都是獨特的,
所形成的因素各自有其複雜性。
但我觀察到,時常主述在人際關係中很受傷的人,
對自我概念和人際關係的描述都很相近:
他們時常把自己說成無辜和不幸者;
至於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係,
則常是被辜負和遭受背叛的那一位。
他們的人生處境,
無論轉換到哪裡,
似乎都是容易被欺負、
排擠及輕易遭受否定的那一位;
而外在世界與他人,
都是權威、無理、欺侮及霸凌他們的人。
在這類故事情節的述說裡,
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種對立關係;
在關係兩邊所描繪的人,
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身分,
例如:
「加害者─受害者」
「邪惡者─善良者」
「可惡者─可憐者」
「霸道強勢者─無辜弱勢者」
還有「負心者─有情者」
當然,內心處於受傷狀態的人,
對自己的描述,多半呈現為:
受害的、無辜的、善良的、
可憐的、弱勢的、有情的這一方。
從這些描述裡頭,可以感受與體會到,
描述者想要鞏固的自我認知是:
「我是善良的」「我是好人」
「我是被傷害的」「我是無辜的」,
這些概念都在在傳達出,
與這世界的關係為二元對立,
自己是全好和全善的,
世界是全壞與全惡的。
全有全無—要不是全好,
不然就是全壞的觀點,
正是孩童時期會有的世界觀及人我觀。
對孩童而言,自己是天真的存在,
無論生命經驗或大腦的認知發展,
都尚無法處理複雜層面和多元觀點的共存,
也未有足夠能力涵容及整合。
於是,就像兒童觀看卡通影片,
總是想很快地辨識誰是壞人、誰是好人,
好決定打擊誰及拯救誰。
隨著生命成長與社會適應的展開,
我們會從學習過程慢慢通曉,
這個世界是多元面貌的共存,
有不同的文化、習俗、觀點,
還有每個人不同的角度和內在體會,
很多人與人之間關係和互動上的衝突或不一致,
已不能再如此簡易地以「不是全好就是全壞」
「非黑即白」「非善即惡」的分裂觀點來評判和論定。
雖然是無意識中決定的觀點及認知,
但如果一個人固執於要保持自己的天真無邪,
便會有意無意地要自己以孩童般天真的態度和單純的心思,
去應對外在世界,
而不願意進一步認識這個世界、
學習與它真實互動,
也無法更深入探索自己內在真實卻複雜的心性。
若是固著在這種天真孩童的狀態,
即使身體長大了,
心理卻仍然沒有彈性客觀及統整的能力,
好因應生活情境的複雜及多面向事實,
那麼這種天真其實更接近於無知。
若沒有從經歷過的生活體驗中,
琢磨與領悟出自己參與這個世界的務實能力及韌性(彈性、包容及承接力),
只是一味以孩子的姿態和角度面對世界,
那麼其實也是一種逃避自己必須長大成人、
勇敢面對現實生活的行為。
面對複雜,是成人的能力和自我發展
複雜,是這世界存在的一部分事實。
許多時候,情況之所以變得複雜,
正因為人性是複雜的、文化是複雜的,
人的需求和渴望也是複雜的。
人的成熟指標之一,
就是能處理複雜事物的程度,
包括統整複雜的自己。
複雜的事,往往是難以處理的,
要瞻前顧後,要考慮這思量那;
而要做出一個好的決定,
就要能從複雜的情境中抽絲剝繭,
找出一個多方都能受惠或平衡的共識點。
這樣的歷程著實不易,
因此並非孩童心智所能做到的。
孩童的思考能力僅能進行簡單的、
截然的、二分法的理解及判斷。
就像孩子在看卡通或是故事書時,
很快就會想知道:
「誰是壞人?誰是好人?」
這種現象也會發生在他們面對生活情境上。
凡是關心呵護他的,
就會被孩子視為「好人」「好媽媽」「好爸爸」;
只要是凶他或忽視他的,
就會被他視為「壞人」「壞媽媽」「壞爸爸」。
不過在成長過程中,
我們會經歷青少年時期抽象思考與換位思考的學習,
再加上生活經驗和人生智慧的累積,
慢慢的,就會發展出處理、因應與統整複雜的能力。
但害怕「複雜」感的人會逃避這樣的學習。
因為怕自己不在行,
或始終抗拒面對現實環境,
於是以各種說法和理由告訴自己「這個世界就是那麼勢利」
「這社會多麼複雜、多麼可怕」,
強化「如果不想成為那樣的人,
就必須保持在天真、善良和正義的狀態中,
否則就會像那些壞人惡棍一樣可恨」的想法。
然而,這樣的天真、善良或正義,
都是沒有經過考驗的;
甚至是蒙著頭、假裝沒看見那些已經屢次發生的事實真相,
以及許多層面所引發出的衝突和矛盾,
只是自顧自地以強迫式思維予以堅持和認定。
他的生活,很可能因此固著在某些情境,
反覆上演同樣的挫折和沮喪,
也重複著同樣的傷害和痛苦。
即使心裡埋怨很深,
深覺這世界辜負了他、殘害了他、不懂珍惜他,
卻還是不明白:
為什麼這些老掉牙的爛情節會一再出現在自己的生活中、
人際關係裡?
為什麼總是自己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