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成功女人這麼做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小孩睡覺,媽媽發現孩子耳朵上有小孔,出於好奇做了這一舉動,結果孩子住院要手術媽媽後悔自責

據悉,有一半的小孩,
生下來耳朵上都有這樣一個小孔。

有老人說這是富貴孔,
說明孩子有福氣,有富貴命。
真的是這樣嗎?

有一位媽媽在孩子睡覺時,
看著孩子耳朵上的小孔,處於好奇,戳了一下,
結果孩子第二天生病住院了,大夫說需要手術!
原來這個小孔學問大,爸爸媽媽不能隨便碰。

小馮的兒子最近住院了,
說是兒子要做個手術。

他兒子耳朵上天生有個小孔,
家裡老人說這個孔很深,能“吸財”,
是“富貴孔”,還說小傢伙有這個孔將來吃喝不用愁。

然而小馮的老婆在家天天照顧孩子,
一天中午孩子睡著了,她就觀察那個小孔,

出於好奇,就揪了一根自己的頭髮,
想紮進去看看有多深,結果剛進去一點點,

孩子被癢醒了,然後開始哭鬧,
還覺得很委屈的那種,她連忙安慰兒子。

結果第二天,
小馮看兒子總撓耳朵上的那個小孔,
就問老婆咋回事兒啊,
老婆說可能是自己那天鑽了一下兒子的“富貴孔”,
兒子總覺得癢才撓的吧。

過去幾天,有一天晚上哄兒子睡覺時,
小馮發現兒子耳朵上的小孔竟然腫了個大包,
還流出一些白色分泌物,小馮擠了一下,


寶寶開始大哭,
流出的白色液體還有難聞的氣味,
小馮決定第二天帶兒子去醫院看看。

去了醫院,醫生說那個小孔是耳前瘺管,
已經感染發炎了,必須要做手術,
小馮老婆得知之後,小馮老婆後悔不已。

你家孩子耳朵旁,
有這樣一個小洞嗎?

老一輩的人把它叫做“倉眼”,
認為有這個小洞的孩子是“富貴命”。

然而,
事實真是這樣嗎?

其實它是一種發育畸形

我們看到的小洞,
其實是在耳廓形成時,
胚胎沒有發育好留下的一種先天性發育畸形,
醫學上叫做耳前瘺管。

這種先天畸形在亞非國家比較常見,
大概每5個人中,就有2個人有這個小洞。
小鮮肉TF-boys的王俊凱右耳朵上就有一個。

耳前瘺管是怎麼形成的?
耳前瘺管多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
因為形成耳廓的組織發育障礙而引起的。


剛懷孕的前幾個月裡,
胎寶寶跟小海馬長得很像,
而且他頭部兩側有像魚鰓一樣的結構,叫鰓裂。

隨著胎寶寶的不斷發育,
這些鰓裂會逐漸融合,直至完全消失。

如果因為某些原因,
使第一、第二鰓裂在發育過程中閉合不完全,
寶寶出生後就會有耳前瘺管。

這種病一般單獨發生,
但也有少數人比較嚴重,
會伴有齶裂,副耳廓、耳廓發育不全,
遺傳性耳聾等先天性畸形。

耳前瘺管 有明顯的遺傳傾向,
而且女孩多發于男孩。

它通常為一個盲管,
一端開口於耳前,另一端是封閉的。

不過,少數嚴重的瘺管會有很多分支,
並且分佈廣泛,甚至可以穿過耳輪腳或耳廓軟骨,
到達外耳道軟骨、骨部交界處或耳後,引發感染。

有的寶寶小時候感染過一次,
那麼就意味著以後容易反復發作。

需要通過手術將其切除斷根。
如果你家寶寶長了耳前瘺管,
也不用過於擔心,只要不發炎,
不用管它,也不用太在意,


因為如果運氣好的話,
這個小孔可能一輩子不會出什麼毛病。
只要不去刻意擠壓,一般不會感染。

想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寶媽的行為,一定不可取。

頭髮本就可能帶有一些細菌,
而瘺管又是通往顱內未知區域的一條通道,最怕細菌。

寶媽用頭髮一紮,刺激了寶寶,讓寶寶覺得癢了,
於是用手抓,一抓就刺激了瘺管,
以至於寶寶反復抓撓,從而致使感染發炎。

而且瘺管處分泌出的黏性物質如果風乾粘連,
就會導致內部剩餘的膿液無法排出,
以至於反復感染,內部也徹底發炎長爛,
到了這一步也是只能依靠手術來根除了。

不過這種手術不是多難的手術,
家長還可放心,
但是為了少讓孩子受罪,
寶寶如果耳朵上有這個小孔,
寶媽還是要注意的。

①不要擠壓
不要沒事去擠它,寶媽手部清潔不到位時,
很容易攜帶細菌,這時用手擠壓,
就是給細菌可乘之機,造成寶寶耳前瘺管發炎。

②注意清潔
給寶寶洗臉時記得連耳朵周圍都清洗一下,
也是為了不給細菌可乘之機。

③出現分泌物不要擠,保持耳朵乾燥
很多發炎都是因為發現有
白色分泌物流出後擠壓出現的惡化情況。

當出現分泌物時,
用紙擦乾淨即可,切忌用手去擠。

瘺管處發癢也不要用手去揉,
如果寶寶總是用手揉,
寶媽就要注意了,可能要發炎了。

這種小孔不是老人說的那麼神奇,
迷信的說法不可信,它是一種先天畸形卻被老人們“美化”了。

好在這個小孔不發炎一切問題都沒有,
寶媽沒必要非帶寶寶去做手術切掉,
只要日常注意一下就好!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