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年齡階段,
孩子的叛逆會有不同的特點和表現。
只有瞭解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
找出叛逆背後的真正原因,
才能理解孩子的種種行為表現,
更好地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反抗期」。
如果我們懂得傾聽孩子的心聲,
並能針對孩子的不同問題和矛盾,
找到恰當的方法去幫助孩子理性應對,
就可以實現良好的親子溝通,
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快!回家吃飯了!」
「我不餓!」
「不餓天也黑了,該回家了!」
「不!我要再玩兒一會兒!」
天黑了,該回家的時候,
就是不回,怎麼叫都不回,
還得上演「暴力拖拽」才管用。
「洗完澡出來怎麼不穿衣服?」
「不想穿!」
「給我穿上!」
「就不!」
屁股後面追著給他穿,
他還總躲著你堅決不穿。
孩子是不是進入了叛逆期?
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最為熟悉的叛逆期
是青少年時期的叛逆期,
即12-18歲,
但實際上,
孩子的一生中一共有3個叛逆期。
分別是2-4歲、7-9歲和12-18歲,
這麼一算,孩子20歲前
一共有將近13年都處在叛逆期。
尤其是2-4歲。
俗話說:「兩歲的孩子狗都嫌」,
這是因為孩子2歲以
後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識,
很多事情他可以自己獨立完成,
但是他又不想脫離爸爸媽媽的庇護,
從而出現一些糾結的情緒。
你要抱抱他,
他甚至會推開你。
一個遊戲不順心、玩不好時,
還會發脾氣、摔東西。
當你想要指導他時,
他也並不會聽你的話,
你讓他洗手吃飯,
可能他立刻就抓了桌上的飯菜放進嘴裡,
好像他就在跟你對著幹。
很多爸爸媽媽一旦發現孩子不順從自己的意願了,
就認定孩子進入了叛逆期,
孩子是叛逆期,
但他不一定是在跟你對著幹。
多數家長這樣陪孩子度過
「每天都要愁壞了,
讓孩子做這個不做,
做那個也不做,
非得來點暴力的才能聽話。」
這是我聽到很多家長抱怨的,
「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
但事實是什麼?
打完這一頓,
沒過多久又犯,
於是家長認定孩子就是跟自己對著幹,
就這樣,2-4歲的孩子,
就在暴力和恐嚇中度過。
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了自己的第一個叛逆期,
但是他也可能變得不愛說話、
不愛發表意見、
沒了自己的思想、
不自信。
其實爸爸媽媽越想著孩子跟自己對著幹,
那麼就會越覺得孩子不聽話。
聰明的家長這樣陪孩子度過
與其每天跟孩子對立站著,
不如彎下腰,
跟孩子統一高度,
瞭解孩子的想法,
這樣也就不覺得孩子跟自己對著幹了。
北大網紅「奶爸」魏坤琳的《Dr.魏的50堂科學育兒課》中
就給出了準確的做法。
魏坤琳作為一名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教授,
同時也是兩個女兒的爸爸,
參與了《最強大腦》節目的錄製,
並在節目中擔任「科學判官」,
這才走進了大眾視野。
這原本一位元元研究人腦工作方式的教授,
自從有了女兒,
便開始對孩子的大腦發育過程產生了極大興趣。
這也讓他對兒童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所以如何應對孩子的「叛逆」行為,
他也給出了指導方式。
魏教授主張爸爸媽媽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孩子的叛逆並不意味著故意跟家長對著幹,
只是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而已。
讓孩子說出想法,
這樣你更容易應對他的叛逆,
陪他一同度過。
孩子不想回家,
爸爸媽媽勸,
孩子是聽不進去的,
因為他有自己的想法,
但又不知如何表達,
因此他的行為會讓你很氣憤。
不妨蹲下來用和孩子平視的視角去說話,
問問孩子為什麼。
「為什麼不想回?」
引導孩子開口告訴你原因,
當然爸爸媽媽也要告知孩子為什麼非要讓他回去,
思想與思想間的碰撞、溝通,
發現孩子並不是跟你對著幹,
誤會解除。
例如蹲下來問:
「說好六點回的,
你能告訴我不回的原因嗎?」
孩子也許會說好玩,
想多玩會兒。
這時,
家長也就知道孩子為什麼不想回家了,
事情也就更好辦了。
你要說明你讓她回家的原因,
並且妥協一步:
「可是家裡爺爺奶奶還在等咱回去吃飯呢,
要不鞦韆、滑梯你再選一個,
玩一下咱們就走?」
你知道了孩子的原因,
就知道孩子並不是沒有緣由的不配合你,
告知孩子你的想法,
適當的表示出尊重孩子的想法,
給些讓步,
但要堅持自己的底線。
家長的底線就是所謂的規則,
要為寶寶樹立規則意識。
著名的「溫柔而堅定」原則,
可以很好的為孩子樹立規則意識,
利用溫柔和堅定的態度強化規則,
這樣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不訓斥,表贊同。
所以,
溫柔的意思是表示你理解孩子,
也接納孩子的情緒;
堅定不是態度強硬,
而是堅持原則,
基本底線要堅守。
舉個例子就是:
比如孩子打了你,
你此時如果態度強硬的打回去
並且警告孩子不許打媽媽,
恐怕孩子絲毫不覺得打你有愧,
因為你一方面不讓他打你,
而你卻又在打他。
這時應該情緒緩和地表達
你為什麼不讓他打你:
「媽媽知道你心裡委屈,
但是媽媽是愛你的,
出於關心你,
你為什麼要打媽媽,
你覺得這樣對嗎?」
你的態度沒那麼強硬,
孩子的情緒也被溫柔的態度給化解了。
化解之後,
與其告知孩子打人不好,
不如告知孩子他打了人之後
要承擔什麼樣的「責任」。
「你打疼媽媽了,
你是不是應該跟媽媽道歉?
你可以給媽媽揉一揉以示你的歉意。」
這樣,孩子學會了不能打人,
也學會了承擔責任。
我想孩子的2-4歲,
在這樣的引導下和陪伴下,
「叛逆期」也就算不上跟爸爸媽媽故意對著幹了,
只是,
孩子更有自己的想法而已。
彎下腰,
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
去走進孩子,
這樣才能平穩地陪孩子度過每一個階段的叛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