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天和朋友參加了一場婚禮,
 新郎是我們的大學同學。
當我們正興致勃勃地看新郎和新娘喝交杯酒時,
 坐在朋友旁邊的陌生阿姨突然小聲問她:「有男朋友了嗎?」
「還沒有呢。」
 「年齡到了,該找了,一定要找有房子的,
 這樣將來能省好多事兒。這都是經驗,為你好。」
 那個阿姨一臉的自信。
朋友「嗯」了一聲,
 就把臉扭過去,
 往我坐的方向挪了挪,
 不想再繼續這個話題。
可那個阿姨依舊不依不饒:
 「哎呀我跟你說,你現在26歲是吧,
 過了這個年紀就不好找物件了,
 趁著這兩年趕緊找,聽我的。」
朋友覺得很尷尬,笑了笑,
 然後拉著我坐到了別的桌子。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幾乎已經成了聊天終結的必殺技,
 而且伴隨著我們升學、擇業、
 辭職、找物件、結婚生子的每一個選擇。
每當遇見岔路口的時候,
 就會聽到無數個「為你好」的建議。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就像是:
 你所有的選擇都是錯的,你必須聽我的。
02、
有一檔綜藝節目專門討論過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一位嘉賓在節目中說:
 做一個善良的人,對別人好,
 這很棒,但不必去證明你的善良,
 時間自然會證明。
很多人覺得說「我是為你好」是苦口婆心,
 其實給身邊人建議的時候,直接分析利弊就好。
加上「我是為你好」這幾個字,
 往往顯得自己站在「絕對正確」的高地,
 剝奪了對方試錯的權利。
 這種做法,有時跨越了人際交往的邊界。
關係再親密,分寸也不可失。
 自以為熟、跨越邊界,
 反而容易生嫌隙。
之前熱播的電視劇《歡樂頌》中,
 安迪的辦事風格一直可圈可點。
面對邱瑩瑩和應勤的感情危機,
 以仗義出名的曲筱綃,
 直接在地下停車場暴打應勤,
 怒懟應勤媽媽。
雖然觀眾大呼過癮,
 但卻不能被當事人接受,
 說到底,這是邱瑩瑩自己的選擇。
而安迪的做法是關心而不干涉,
 顯然要有分寸得多。
作為朋友,要尊重他們的價值觀,
 遇到不同意見,
 可以善意提醒,
 但不必過多插手。
有句話一直令我印象深刻:
 「所謂的界限,就是到那裡為止的意思。」
 許多看似善意的干涉都是打著,
 關心和愛的旗號,何嘗不是越了界。
03、
昨天剛上大學的表妹跟我打電話抱怨,
 說跟室友關係一直處不好,
 因為室友老是不經過她的同意,
 就隨便用她的化妝品。
表妹委婉地提醒了幾次,
 但還是發現自己擺放整齊的化妝品,
 經常莫名其妙移動了位置。
於是跟室友發了一通脾氣,
 結果被對方懟回來:
 「我們關係都這麼熟了,用用怎麼了。」
說到底,還是人際交往邊界不明的問題。
 每個人都有所謂的「心理界限」,
 它指的是我們在心理上能夠接受的極限,
 如果超過了某個特定的范圍,
 就會有一種被勉強的感覺。
在生活裡,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驗。
 有時候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
 我們掏心掏肺地想要對一個
 人好,可是卻傷了別人的尊嚴。
因為為一個人好,
 必須要用對方法,
 必須要用對的方式說。
要不然,
 我們一心一意為他好,
 他卻一心一意覺得反感。
04、
同樣的,
 我們既不能侵犯他人的心理邊界,
 也要守住自己的心理邊界。
在偶像劇中有一個很典型的人物——便利貼女孩,
 她是「無法拒絕型」人格的教科書,
 面對別人的要求總是一股腦地接受。
即使違背心願,不在自己的計畫之內,
 也要委屈自己,遷就別人。
 面對別人客套的道謝,
 還要擠出禮貌的笑容:
 「沒事兒沒事兒,小忙而已。」
其實,這樣的人大都過得不開心,
 因為不懂得拒絕別人的要求,
 所以自己的底線被一次又一次降低。
這也是一種心理界限不清的表現,
 常常會讓自己處於矛盾、糾結的狀態。
人和人之間的交往,有時候很微妙。
 有人說:「人就像寒冬裡的刺蝟,互相靠得太緊,
 會覺得刺痛;彼此離得太遠,又會感覺寒冷。」
保持合適的距離,明晰自己的邊界,
 才能擁有簡單的人際關係,活得輕鬆自在。
 共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