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成功女人這麼做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開跑車送孩子上學,被踢出家長群組!在貧富差距面前,教育還有意義嗎?

在貧富差距越發懸殊的今天,階級固化、互害,一直都是人們內心的敏感。

最近,一則新聞估計震驚了家長群。
起因就是,一個家長開著跑車送孩子,被老師抗議,被其他家長冷嘲熱諷,“再買輛普通車唄,反正你們不差錢”。

開跑車家長那句“有病吧”還沒發出來,就已經被移出群聊。

這件事,在微博上引發了一輪熱議,大家各執一詞,爭議很大。

我看到這件事,首先想到的是——老師明明可以很低調地去找這個家長私聊,為什麼要選擇這種有傾向的公開指責,以及那麼過激的處理方式呢?

攀比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被刺痛的不是孩子,而是老師。

今天要推荐一部電影,因為我覺得它淋漓盡致地演繹了,在階級前,教育還有什麼意義。
它的名字叫做《我的嗝嗝老師》。Hichki

“嗝嗝老師”本名叫奈娜,之所以有這個外號是因為她患有一種叫做“抽動穢語綜合症”的怪病,她會不由自主地抽搐,並發出巨大的打嗝聲,不分場合,無法自控。

於是,她在人群裡引人側目。她堅持應聘老師,因為她的童年一直處在被拋棄的邊緣,而一個老師的接納,給了她希望。

成為教育者,是她的夢想。


被拒絕無數次後,她終於應聘成功,但等待她的是巨大的挑戰。
在這所貴族學校,9A班是一種普遍存在,它代表著希望、精英和家族實力。

因為遷地進入的邊緣學生構成了9F班,是異類。

9F班的孩子自暴自棄,吸煙、喝酒、賭博,他們放棄了學習,乃至自己的人生,而“嗝嗝老師”要接手他們。

在印度,社會階層由高到低分為婆羅門、剎帝門、吠舍、首陀羅和賤民。簡單說,整個學校都是婆羅門階層,而9F則是賤民階層。

家長會,9F班無人來參加,奈娜走訪才意識到:那些學生的父母,甚至學生本人都要為生計忙碌。

9F班學生被全體師生鄙視,甚至被自己的家長放棄。但奈娜從內心疼惜他們——
他們只是孩子,能壞到哪兒去呢?

她說了一句著名的台詞:世上沒有差學生,只有差老師。

我覺得她的偉大之處,在於做了三件事。

第一:因材施教,讓孩子對知識燃起興趣
她把數學課堂放到了籃球場,通過拋物線,告訴孩子們什麼是三角函數的輔助。


她創建了雞蛋課堂,因為9F班的孩子連雞蛋都吃不起。她把雞蛋一個個拋到他們手上,告訴他們拋擲是物理變化,而雞蛋被消化是化學現象。

她還設計出罪犯被抓困境,用貧民窟孩子常見的情景發問:假如有36個夥伴,被抓走了12個,剩下每個人要罰款79元,一共罰多少錢?

孩子問:可我學會這些有什麼用,我只能去賣洗滌靈,但我不想賣洗滌靈。

奈娜堅定地說:因為你喜歡賭博,但你不要小打小鬧,你去世界上最好的賭場,賭把大的,那就是投資。

這個解釋真的震撼到了我。

生計為艱的人生,苛求孩子求賢若渴,是悖論。

“嗝嗝老師”做對的第一件事,就是還原了知識在應用中的本源,引發孩子對知識的原始動力。

第二: 心理改造,讓孩子停止自我攻擊
電影裡有一幕,非常打動我。
就算孩子們擁有自己的天賦,他們依然不被這個學校接納。

就連老師,也為了把9F班排擠出學校,踐踏一個叫做阿提什的孩子最脆弱的自尊:不斷在眾人面前暗示,他的手,只配永遠補輪胎。


阿提什言行上常常矛盾反复,自我攻擊,也懷疑教育的意義,最後釀成一起超級大禍。

找奈娜道歉的時候,阿提什哭著說:我不是不相信你,我不相信任何人,我甚至不相信我自己。

奈娜叫來整個班的孩子,讓他們寫下自己最恐懼的事,內心最害怕會發生的事。
然後撕下這一頁,疊成飛機,讓它飛出去。
“讓它過去,不要讓你的人生停留在這裡。”

我超級感動,那一刻,一個教師真正的意義出現了——
不僅是教會孩子技能和知識,更是重塑他們的情感認知,克服內心的情感殘疾,獲得更加健全的人格。

第三:用自身的成長,去陪伴孩子的成長
“嗝嗝老師”可以成為那麼偉大的教育者?
在我看來,不是因為她完美,而恰恰是因為她有缺陷。

但是,她接納和正視了自己的痛楚,從中找到積極的力量去成長。
她為什麼沒有放棄這些孩子?

因為貧困和殘疾一樣,都是社會中一種被隱形歧視的存在。
它最可怕的地方,不僅是讓人受苦,更是讓人自我懷疑,自我摧毀,喪失整個精神世界。

她不只是在拯救孩子們,也是在拯救自己。她跟這些孩子們相互扶持,努力前行,在這個殘酷的世界裡顯得特別動人。

所以,在貧富差距很大的世界,教育到底有什麼意義?

我覺得正是要讓大家從內心放棄這種自卑和執念,破除二元對立意識、自卑意識,不僅是針對被教育者,更是針對教育者自身。

你自己都為之困擾,你的言行和能量,如何說服你的孩子不被困擾?

我很喜歡《嗝嗝老師》,因為其實它也算電影行業裡的“9F班學生”,投資不大,場景簡單,特效手法上也沒有很多突破。

一句話,它很樸素。
但它的劇本和它傳遞的價值觀很高級,在跑車家長被移出家長群的今天,我們迫切需要這樣的電影,去思考教育真正的價值。這部電影講的不是“嗝嗝老師”,而是每一個教育者,是校長,是老師,更是——每一個孩子的父母。

這些年,印度電影真的跟開掛一樣,有正視女性地位的《我的冠軍女兒》、《廁所英雄》、《蘇丹》,投資都不大,但都有無比動人的對社會變革的洞察,時代的映照。

《我的嗝嗝老師》不是大片,但有機會,去租來看看,你會度過有意義的兩小時,記住它的一句台詞
“孩子,我只是希望你成為最好的自己。”
“爸爸,但如果現在的我,就是最好的自己呢?”

別去仇富,他們認真上進,那是他們應得的報酬。但也別氣餒,教育之所以存在,決不只是考試成績!愛一個人,別去愛你期待的投射,愛他本身的樣子吧。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