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學院調查,顯示一所學校中,課桌收拾整齊的孩子,大多都是那些成績優異、表現正向的孩子,因為整理使得他們學會了規劃、耐心。
眾所皆知,德國和日本的整理收納術風靡全球,都是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
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裡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垃圾,讓人生井然有序的方法。
孩子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他們會在無意中模仿父母的做法。
如果你經常把家裡收拾得非常乾淨,在這種環境下,他也會很快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反之,如果家裡雜亂無章,那麼他的生活狀態和心情也都是雜亂的,學習成績自然不會好。
一個人的房間裡藏著自己的生命狀態,藏著孩子的未來。
心理分析學家阿爾貝托.艾格爾認為:在夫妻生活中,在自己身後留下一片混亂,說明潛意識裡對是否給另一半留空間猶豫不決。
法國心理學家瑪麗茲.瓦央說:不愛收拾家務,說明人們還沒有擺脫兒時對別人的依賴,料想肯定有人跟在後面替自己收拾,替自己解決問題。
美國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分類》第五版,也正式將囤積行為列為精神病的一種。
其診斷症狀包括住處充滿雜物、過度收集東西、對東西難以捨棄,最重要的一點是,缺乏自覺意識。
亦即家裡很雜亂,和精神疾病囤積行為的差別,在於前者願意整理,後者不覺得有問題,根本不想整理也不願意別人幫他整理。
而這樣的父母對於家務和孩子的教養,較沒有適當的看法與概念,孩子自然發展較為不好。
學會整理自己的房間,讓一家人生活在舒適的環境當中,孩子的未來自然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