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成功女人這麼做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教育專家警告:孩子12歲前,如果沒有立好這「4條規矩」小心孩子日後行為偏差!

大部分家長認為,給孩子立規矩,只是為了約束、限制孩子,其實不只這麼簡單,給孩子立規矩,是讓孩子明白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也就是說立規矩的同時,也是在教育他做人道理。

在這裡,教育專家警告:孩子12歲前,如果沒有立好這「4條規矩」,小心孩子日後行為偏差!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1、6歲之前 對孩子說「不」

我們知道,孩子在3-5歲時,總喜歡以哭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家長要記住,一定要在孩子3-5歲的時候,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克制任性”。比如,有天孩子在商場裡看中了個玩具,家裡其實已經有了類似的,家長不同意買,孩子就開始哭鬧了,“不行!我就要!”,還賴在商場裡不走了。

這時候,請記住四個“不要: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不要罵孩子,要給孩子樹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觀念;不要打孩子,大人打小孩,這不公平;不要說教,孩子哭鬧時,你說什麼在他聽來都是噪音;不要離開,他就是鬧給你看的,所以你就坐在旁邊看著他鬧。


這一次之後,他就會知道鬧是沒有用的。你再進行疏導性教育,恩威並施,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父母不遷就他。對孩子的無理要求堅決說“不”的家庭,孩子從小就知道,他不可能對父母提什麼特殊的要求,長大之後,也不可能以什麼極端的手段,要脅父母。而他們長大後,也會成為有原則的人。

2、經歷挫折

教育學家說:「挫折忍耐力和意志力,不是靠智力培養出來的;而是靠體力培養出來的。」現在的孩子吃不了苦,究其根源,往往在於家長動不動告學校,導致學校連體育課,都讓孩子輕鬆上,這是不對的,吃苦耐勞的訓練必須是學校,讓孩子經歷的。

3、克制誘惑

李玫瑾教授說:「可以用一些“小誘惑”來訓練孩子的自我控制力。」比如,你找點好吃的小零食,剛開始的時候,每三天給孩子吃一次,不要天天給,一個月後,孩子已經養成了這樣的飲食習慣。接下來,你跟孩子說:「這次給你的零食先不吃,保留三天;要是能做到,那三天後,給你獎勵,如果你吃了,那麼原本那份好吃的也沒有了。」


這樣的訓練是讓孩子具有克制力,告訴孩子一個道理:「等待,是為了更大的滿足。」你也要告訴他,現在的克制,是為了今後的長遠。否則,這孩子會變得沒有耐性,以後一定會出問題。

4、學會忍受、拒絕自私

我們經常會說,「現在的孩子有點自私。」但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自私,其實是我們大人造就的。比如大人常常這麼說:「你好好學習就行,什麼事情都不用管。」久而久之,孩子不變的自私才怪!

李玫瑾教授有提過,5歲前後給要孩子立規矩:「大人不動筷子,你就不能先吃飯。」讓孩子體驗饑餓、經歷痛苦,他才能知道,別人和他一樣,才能學著體諒別人,自然而然養成了分享、“不自私”的習慣。


想要教好孩子
就要好好訂立規矩!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