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成功女人這麼做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暖心宣言:「沒人比我更適合當他的媽媽」 單身醫勇敢收養罕病童

愛的模樣有千百種,有時並不侷限於血緣,而是一種純粹的陪伴與承諾。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生兒科主任王杏安,以她無私的愛打破了血緣的界線,決定收養一名罹患罕見疾病的孩子柴柴(化名)。她用三年的時間走完繁瑣的程序,最終在113年正式成為柴柴的合法母親,這份大愛讓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感動地形容她是「地表最偉大生物」。

與柴柴的相遇,醫生變成母親

今年六歲的柴柴患有結節硬化症及多重障礙疾病。他的生命起點充滿波折,出生僅17天便因父母照顧不當,被通報為兒虐個案,送至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接受治療。當時的王杏安,正忙於準備新生兒專科醫師考試,卻被這個圓滾滾大眼、露出堅定微笑的小生命深深吸引。醫院成為柴柴的暫時家園,醫護團隊合購衣物為他穿上可愛服飾,甚至舉辦收涎儀式,將他的成長點滴細心記錄。隨著時間推移,王杏安的心中漸漸萌生「領養」的想法,她堅信:「這世界上沒有人比我更適合當他的媽媽。」單身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部新生兒科主任王 杏安(左)治療罕見疾病男童柴柴(右),並無私收 養柴柴,歷經3年繁瑣程序,終於在113年成為合法母 子。 (王杏安提供)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傳真 114年2月10日單身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部新生兒科主任王杏安(左)治療罕見疾病男童柴柴(右),並無私收養柴柴,歷經3年繁瑣程序,終於在113年成為合法母子。 (王杏安提供)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傳真 114年2月10日

罕病童的成長歷程,愛與堅持的考驗


收養罕病童的挑戰遠比想像中艱難。由於柴柴的罕見疾病,使得社會局在安置上更加困難,王杏安不僅要面對繁瑣的法規程序,還要承擔可能的健康風險。但她從未動搖,歷經三年的等待,終於在去年迎來柴柴成為她合法兒子的時刻。

照顧柴柴的過程充滿挑戰,他曾因反覆泌尿道感染、合併敗血症及癲癇,三年間住院近30次,多次徘徊在生死邊緣。然而,每一次他都在王杏安的陪伴下挺過難關,如今最喜歡對她說的話就是:「愛媽媽。」這句簡單卻充滿力量的話,讓王杏安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

從醫者到母親,角色轉變帶來更多理解

過去,王杏安是一名專業的醫師,她在診間為病童開藥、提供治療,但成為柴柴的母親後,她的視角徹底改變。她開始感同身受,理解罕病家庭的掙扎與壓力,學會如何真正「接住」這些家庭,給予更多支持。她的經歷也讓她更加投入於罕病兒童的醫療服務,希望能幫助更多像柴柴一樣的孩子。


罕病挑戰重重,病友團體成為堅強後盾

結節硬化症是一種會影響多個器官的罕病,由於體內控制細胞生長的基因異常,導致身體多處出現結節狀的小腫瘤。這種疾病並無法治癒,雖然大多數結節為良性,但仍可能影響腦部、腎臟、肺臟等重要器官。根據中山醫學大學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主任蔡政道的說法,這種病的發生率約為每6000名新生兒中就有1人,台灣病友數估計超過3萬人,然而健保資料庫登記的僅有792人,顯示許多個案可能因誤診或延遲診斷而未被納入。

結節硬化症患童在青春期後,臉部會因皮膚變化呈現偏紅色,併發白色斑點,因此被稱為「小瓢蟲」。然而,最令人擔憂的是頑固性癲癇,若未及時治療,恐影響智能發展與學習能力。對於許多罕病兒童的家庭而言,這條路充滿挑戰,醫療資源與心靈支持缺一不可。因此,蔡政道鼓勵家長參與病友團體,這不僅提供醫療資訊與照護建議,更是讓家長們互相打氣、分享經驗的重要平台。

超越血緣的愛,見證人性的光輝


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表示,過去20多年來,她見過許多家庭因無法承受照顧壓力而選擇放棄,尤其是結節硬化症的病童,因病情複雜,使得許多父母在過程中身心俱疲。然而,王杏安卻選擇走上一條極少人敢踏足的路,她無條件地接納柴柴,並用行動證明愛的力量超越血緣與疾病的界限。

從一名專業醫師到慈愛母親,王杏安的故事不僅感動了無數人,也讓社會看見罕病兒童家庭所面臨的困境與需求。她的勇敢與堅持,讓我們相信,這個世界仍然充滿愛與希望。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