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成功女人這麼做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當孩子被打了,父母如何做,藏著為人父母的智慧

幾乎每一個家長都會遇見孩子和別人打架的情況,尤其是男孩的家長這種事情更是時有發生,雖然說小孩子之間的動手都不是發自內心的,因為孩子心裡面比較單純,但是如果自家的孩子被打了,沒有哪個家長內心會毫無波瀾的,家長如果不管,萬一孩子是真的被別的孩子欺負了呢,所以孩子被打了這件事到底該怎麼解決,家長也挺愁的。

01

「哭!哭!哭!就知道哭,他打你時,你怎麼不還手啊?」社區裡一位媽媽指著一個小男孩的頭惡狠狠說道。

「嗚嗚嗚...奶奶說,小朋友之間應該友好相處的,不能打架.....」小男孩抹著眼淚無比傷心答道。
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總是免不了爭奪玩具,發生爭執,甚至可能會動起手來。

桐桐現在尚未到兩周歲,時常也會與她的小夥伴鬧扳。桐桐在她小朋友圈裡算最小的,最初發生矛盾時,她反應很木訥,且不說還手了,就是躲閃都顯得那麼不麻溜。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傢伙開始從無聲的反抗,到大聲喊道「不要打我!」,然後出其不意就伸起小手還擊,最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跑開!一整套「程式」下來,讓我這個老母親都看呆了......

在這其中,我就發現,真是人弱被人欺,馬善被人騎。桐桐小的時候,小夥伴都愛找她茬,喜歡有事沒事在她身上碰一下,打一下的,她越是害怕被打,被打的越多。

可自打桐桐曉得反抗後,小夥伴們對她從過去的鄙夷不屑到現在另眼相看,不僅沒人敢惹她,玩的也更愉快了!


02

孩子都是父母手心中的寶,在得知孩子被打了,父母的做法也很重要,直接影響了孩子處理事情的態度。

首先,應該關注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被打了,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蹲下來,詢問孩子打在哪裡了,疼不疼。
有次在公園裡看見這麼一幕,兩個孩子在一起玩沙子,因為搶鏟子,男孩打了旁邊的小女孩,小女孩哭著看向媽媽,可她媽媽卻說:「哭什麼啊,哥哥只是輕輕打了一下,又不疼。」

不管和多熟悉的人在一起,一旦自家的孩子被打了,父母都不應該否定孩子的情緒和感受,也儘量不要說「沒事」、「不怕」等話,因為這些話是在否定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的感受被父母否定,就會讓孩子誤解:我不能說疼,我也不能哭;一旦這樣做,父母就不喜歡我了。那孩子即使以後被欺負,可能也會選擇對父母隱瞞。

關注孩子的情緒,洞察孩子的內心。如果他很難過和傷心,先安撫,等他平靜了,再告訴他如何面對被打這件事。如果孩子根本不把這個當回事,家長也不必放在心上。粗暴地介入,反而給孩子增加了麻煩。

社區裡,有兩個老太太經常帶各自的孫子在一起玩。有一天,兩個小傢伙因爭玩具,打了起來,其中一個小孩臉被抓了。
第二天,兩個小朋友遇見已冰釋前嫌,可孫子被抓的老太太卻較勁,不願意讓孫子和小朋友一起玩,小男孩看上去特別難過。


其次,嘗試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美國的著名心理學家喬治·斯派維克經過25年對幼兒的研究,特別對那些幼稚園的孩子觀察,最後,他發現:最能自己解決問題的孩子,常常是那些人際關係好、學習成績也較好的孩子。因此,他得出了一個結論:

擁有自我解決問題能力的孩子,即使在解決問題時失敗,他們未來也能更冷靜地面對困難,也更容易成為懂得找到最佳解決方案的人。

如果不是發生嚴重的衝突,父母儘量不要衝在最前面,而是給孩子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面對這件事。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消極受害者」,說的是孩子比較膽小、退縮,如何鼓勵都不敢反擊,既可憐又懦弱,可能和保護者有很大的關係。

告訴孩子處理被打的正確方法,一旦發生這樣的事,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們學著去面對和處理。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他們會掌握規律——哪些方法是可行的,哪些會激化矛盾,導致更多的問題,這種技能會讓孩子學會更好地與別人交往。

和同齡人在一起相處,這也是一項社會技能,解決矛盾、化解衝突,也是一堂生活課。


再次,事後溝通,給孩子處理問題的底氣。
孩子被打這件事,不管是什麼情況,父母都要找一個合適的時間,比如睡覺前,或者是吃飯時,和孩子聊一聊,他是怎麼想的。

如果孩子不在意,家長也可以坦然面對。如果孩子覺得很委屈,家長就需要開導一下,安撫孩子,幫他們一起找到合理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告訴孩子,不管怎麼樣,父母都是站在你這邊,給你無條件的支持。

孩子在學校裡被打,正確的處理方法是什麼呢?

一、大聲反抗呵斥,以表明自己不好欺負的態度。
"你不要打我!你這樣是不對的!" "如果你再這樣,我將告訴老師!" 孩子可以斯文,但是絕對不能懦弱。

二、如果對方依舊不依不饒,想辦法先脫身。
父母沒辦法一直陪伴在身邊保護,孩子在面對危險時,應該知道走為上計。

三、尋求幫助。
告訴家長、老師,以求幫助。

四、適當反擊,注意分寸。
如果以上三個策略都無效後,可以適當反擊。

對此,我的原則是:孩子不能惹事,但也不能怕事!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