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跟朋友聊天時,他提到一個幾乎每天泡夜店的大學同學最近得了憂鬱症發生的事。
剛聽到我是非常驚訝的,怎麼會有人泡夜店泡到得憂鬱症?
仔細聽她描述,泡夜店這同學家裡很有錢,所以小小年紀就被送去海外讀書。
不過他不是愛讀書的類型,所以從高中開始就常翹課,沒事常在卡拉OK、KTV等地方出沒。
但因為家裡有錢,就算每天吃喝玩樂,經濟上也不至於有問題。
過了幾年,大家陸續畢業離開學校。
一些朋友回到了香港與台灣,另一些朋友則到美加其他地方就業,但他因為大學沒畢業所以一直待在那邊,住在同樣的房子,每天作息也相同,晚上大半時間都混在夜店與KTV中。
喝醉後回家睡覺,傍晚醒來後不知道要幹嘛,就又往那些地方跑。
而這段時間他沒讀書,也沒出去工作,基本上就甚麼事情都沒做。
等又過了幾年之後,周圍朋友有人升遷、有人開始有些許成就,他開始覺得自己好像跟大家差距越來越遠,所以就想要來做個生意。
寫信請爸爸匯了一千萬台幣過來,然後打算開始自己創業。
但結局大家不難想像,一個毫無社會歷練的人,就算拿到一大筆錢,也不會自然變成成功的經營者。
所以第一次創業沒有好下場。
爸爸為了想讓他振作就又匯了一筆錢。
但第二次創業也在很短的時間中收了起來,所以據說最近就開始有憂鬱症了...
這幾年開始,我周圍很多人都開始當了父母。
偶爾聽他們聊天,會發現大家都不遺餘力的「想把最好的」給小孩。
我跟其中幾個朋友聊過這話題,大部分他們的看法是:「孩子將來長大後,社會上有的是苦要吃。 趁我還有能力保護他們,應該給他們一切最好的!」
不過我會覺得,父母能留給孩子最大的資產,其實不一定是把「最好的」給小孩,而是該讓小孩的成長過程略有缺憾。
一個有缺憾的成長過程、一個需要辛苦去爭取某些東西的成長過程,會讓人有目標、有野心、更有進取的意識。
相反的,一個成長過程中甚麼都不缺的人,他其實那裡也不會想去的。
就像文章一開始那個例子,從小就極度滿足的人生,讓人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幹嘛。
任何東西都是想買甚麼就買甚麼,那他還需要多做甚麼?多爭取甚麼?多努力甚麼呢?
當各類願望很容易滿足下,人很容易就會想「避開辛苦的道路」。
反過來,我們這些中產階級的孩子,看著他們有的那些物質,心中煞是羨慕。
而羨慕,還是要把自己的生活活好,只能認分的讀書、認分的上課、認分的畢業。
等到離開學校後,也因為有物慾、有各類慾望,最後還是「認分」的想在工作上趕快找到自我的定位。
人生應該要像倒吃甘蔗一樣。
父母應該要讓小孩的人生是越來越甜:讓他們在每個人生階段,都覺得自己有比前一個階段獲得更多的東西。
如果小時候的人生甜如蜜,長大後才發現外面的世界滿是挫折,小孩就不敢、也沒有誘因要去外面的世界。
這也是為何這年頭「尼特族」越來越多的原因,因為「上班辛苦得要死,一個月也不過一點點錢,還比零用錢少,去上班幹嘛?」
可是問題在於,若不踏出第一步,沒有穩固的基礎,薪水就永遠不會增長,也永遠不會想出門去工作。
而躲藏越久,跟周圍朋友的差距越遠,也越不可能從頭按部就班的來過一次,人生也幾乎難以有所突破了。
如果讓孩子在溫室長大,非常有可能他會離不開那個安逸區。
屋子又暖又不缺食糧,幹嘛要走到寒冬的曠野去捕獵呢?
但是,身為父母的你,有辦法照顧的時間也許二十年,但是超過二十年之後呢?
終有一天你會老死,他們終究是要展開翅膀的。
你真的愛孩子的話,應該要讓他從小養成「有所不滿足」,培養他們的慾望、野心,才有動力能奮鬥一輩子,為了自己的慾望而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