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成功女人這麼做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父母必看!教育中,父母在等著孩子道謝,而孩子卻在等著父母道歉!

很多父母總是沒有意識到,
孩子雖然需要妳的指導與教育,
但是孩子終究是獨立的個體,
孩子有孩子的需求,
孩子有孩子的想法,
但是很多父母總是強壓自己的想法,
給那些已經開始發展自我意識的孩子身上。

尤其從個體發展來看,
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是指向分離的,
孩子只有經歷依戀父母、質疑父母、
挑戰父母、脫離父母束縛的過程,
才能獨立于父母,成為獨立的個體。

所以,父母從神壇上走下來,
進入與孩子平等的關係之中,
無疑是將親子關係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像是前陣子很紅的綜藝節目《少年說》中,
有一個橋段就在當時的網路上爆紅,
讓人深刻的體驗到了比打罵更傷孩子的是這一點!

這個節目形式是在中小學裡的樓上,
設立一個「勇氣台」,
孩子們可以上去說出自己的心裡話,
無論是吐槽、感恩還是其他話題都可以。
然而就在第一期節目,
就有一對母女的對話深深的吸引了廣大觀眾。

主角是一個讀初一的小姑娘,
上臺之前就一直在等待區緊張得不行。
導演組的人問她:
你今天想說的這個內容,之前跟媽媽說過嗎?

她答:「沒有」,然後自己在那裡嘀咕:
「我媽站在下面,我不就緊張了」
一邊緊張的轉著圈,一邊嘴裡繼續碎碎念著……
「我媽我媽我媽,等會兒在台下會懟我,
 越想越不淡定,我的天……」

導演組的人繼續問她:
「你覺得你今天說完之後,媽媽會有改變嗎?」
孩子沒有說話,而是深深的歎了一口氣。

短暫沉默後,
問了導演組一句:「可以上去了嗎?」
得知馬上可以上去之後,
給自己做了一個加油的手勢。
蹦蹦跳跳上樓,
第一句話是對著主持人說了一聲姐姐好,
然後開始了自己的吐槽。

大家好,我是來自1714班的袁璟頤,
今天我要來吐槽的是我的媽媽,
很多人都在網上聽過這樣的一句話,
有一個人他十項全能,
他什麼都好,他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但是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會給我這麼大的壓力?
因為我媽媽在對比我考試對象的時候,
對比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是我那個,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校第一,
乃至全聯盟第一的,學霸女閨蜜。

我媽媽老是說,哎呀,
你看你成績這麼差,為什麼她會跟你做朋友的呢?
媽媽,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
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麼你不看一下呢?


聽到孩子的吐槽,璟頤媽媽站在下面,
給出了自己的回復:
「璟頤,我覺得你很棒其實,
 但是,我認為,我是屬於比較客觀的,
 第一個,我在說你,跟別人家孩子比的時候,
 肯定不是說一定只跟吳笛比,對不對?」

「第二個,我覺得你,沒有領悟到重點,
 你要跟人家比,要培養自己好的學習習慣,
 掌握好的學習方法,方法和習慣,
 永遠伴隨你終身,知道嗎?」

我覺得做事情,要做到事半而功倍,
 而千萬不要做,事倍而功半的事情」

「這就是你在學習中,要掌握的東西,
 跟成績好壞沒有關係的」

聽到媽媽說,「跟成績好壞沒關係」這句話,
璟頤不太淡定,反問媽媽:
「那你為什麼每次考完試,
 都要跟我說哇,你們班吳笛,
 數學好厲害,英語好厲害,
 各種都好厲害老是要這樣子打擊我。
 我知道別人很厲害,
 可是為什麼我自己一直在努力,
 你就從來都沒有看到過呢?

孩子說出這些的時候,已經委屈得哭了出來,
媽媽介面道:
「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的打擊你,
 因為我認為,在你的性格裡頭,
 其實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璟頤委屈的大吼道:
「我說了我不適合激將法,
 你們老是在這裡打擊我,
 我就一定會覺得自己很差,
 但是你們從來沒有改過,
 每次考試成績一出來,
 都是先說我的差的。」

孩子一邊說,一邊哭得更厲害了,
這時候媽媽轉移了話題,問璟頤:
「媽媽承諾你的事情,媽媽都做到了嗎?
 再反思一下,你承諾我的,你都做到了嗎?」,
孩子被媽媽問的,似乎有點懵,愣在那裡沒有接話。

媽媽繼續:
「我提的要求都是你能夠達到的,
 如果在你能夠達到的時候,
 你達不到,那你說呢?」

璟頤似乎想努力的,
把話題拉回到自己想表達的地方,
所以明確的請求媽媽:
「那你以後可以可以不要再說別人家的孩子?
 比我好這樣的事情了?」

媽媽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
「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我是要拍一下,
 當你覺得自己很弱的時候,
 我覺得我要推你一把」


小璟頤聽到媽媽這樣說,
似乎是認為這場對話,
沒有繼續下去的必要,轉身要跑下樓。

轉身的瞬間媽媽說:
「我看到你的閃光點了,
 同時你真的要去改,要去實踐,
 有些東西你是一定要去改,才能夠有效果的……

這一次,小璟頤直接跑下了台,
抱住自己女閨蜜,一直哭個不停。

原本是希望媽媽有所改進,
最後卻真的如上臺之前的預想,
被站在台下的媽媽「懟」,
不僅訴求完全沒有達成道理還全都在媽媽那邊,
璟頤的委屈可想而知。

之所以會被這段對話吸引主要也是因為它太具有代表性了,
從整個對話來看,孩子和媽媽說的都是對的,
兩個人都在開誠布公的,說自己內心的想法,
但最後的結果卻是,孩子委屈大哭,媽媽表情無奈,
堪稱教科書般的溝通失敗。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溝通的失敗,
從媽媽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是已經註定的了,
在聽到孩子的吐槽後媽媽的回答中充滿了:
「但是」「我認為」「你應該」
「你要去」「你得去」之類的語言。

而這些,其實全部都是,跟孩子溝通過程中,
需要謹慎使用的詞彙,
這些詞彙通常都會,
非常戲劇性的影響孩子對我們的回應,
影響整個溝通的效果。

我們不妨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孩子,
當聽到「我認為你表現不錯,但是……」
「我聽到你的話了,但是……」
「你努力了,但是……」孩子們是很聰明的。

他們能夠明白「但是」後面意味著:
「你還不夠好,你有地方要改!」
「但是」就像是一個橡皮擦,
把父母之前說的表揚和肯定輕而易舉的抹去了,
此時孩子不會感受到被肯定的快樂,
而會把重點,放在對但是後面詞語的,
理解和判斷上,並本能的開始戒備和抵觸。

所以我們可以在節目中看到,
璟頤聽到媽媽說「我看到你的閃光點了」,
這句話的時候,實際上是停住了,
準備繼續聽媽媽說話而媽媽繼續說:
「同時你真的要去改,要去實踐,
 有些東西你是一定要去改」

這些話的時候,她就再也忍不住要逃避,
哭著跑下臺找閨蜜求安慰
「你應該」「你得要」這些詞彙
相比於「但是」這個詞,殺傷力還要更多一些。


當父母對孩子說這些詞彙的時候,
往往意味著在說「我知道什麼才是對你最好的」
「我都是為了你好」
「我不需要跟你確認你的想法和感覺,
 你就直接按照我說的做就好了」

這種句式也意味著,
父母對孩子「應該」的樣子,
有了自己固定的、先入為主的想法,
當孩子試圖溝通,試圖表達自己的時候,
往往就容易被忽視和得到否定。

記得作家王蒙就寫過一段文字:
「一個母親從寒冷的北方出差回來,
 就會張羅著給自己的孩子,添加衣服;
 一個父親騎自行車回家,
 騎得滿頭大汗就會急著給孩子脫衣服;
 父母餓了就勸孩子多吃一點,
 父母撐得難受就痛斥孩子太貪吃;
 父母寂寞了,就責備孩子太老實不活潑;
 父母想午睡了,就覺得孩子弄出的噪音,令人心生討厭……」

這段文字寫的略顯誇張,
但是「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這種情況,
在我們生活中,其實也非常常見孩子也有表達的需要,
有被看見和被接納的需要。

當父母一味的強調,
你應該、你必須、你得要的時候,
父母是想要孩子聽從和配合的,
卻會使孩子想要逃離、想要鬥爭,
或者卡在那裡不知所措,最終導致溝通的失敗,
想要讓孩子尊重父母,並且願意採納父母的建議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對溝通方式,
進行一些合理的改進,
來爭取孩子跟我們合作。

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
我們父母一定要考慮的是我們的初衷或者目標是什麼。
孩子們說話,有時候會衝動、傷人、不合邏輯,
但我們作為父母,如果被孩子帶著話頭,
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去跟孩子們爭論「誰對誰錯」「憑什麼」。

「為什麼」不這些事情上,
過度的去分析、判斷、指責、批評孩子,
就很容易讓溝通陷入僵局,
就比如璟頤和媽媽的溝通,
媽媽是希望璟頤有更好的習慣,
能夠有更大的進步,這是最終的目標。

把璟頤跟別的孩子比,
只是督促孩子進步的手段,
而不是就是想用別人,
來打壓自己的孩子,理順了這條線,
那麼媽媽完全可以答應孩子,
不把她跟同伴進行比較這件事情。

可以選擇在平時多跟孩子討論,
有哪些好的學習方法,
用其他方式督促孩子進步。

溝通的第二件事,是要看到孩子們行為,
背後真正的需求,滿足孩子真正的需要。
從事20年幼教工作的鄭婉瑜女士,
曾經說過一個例子,
他們幼稚園有個孩子喜歡星星,
每天穿好多帶星星圖案的衣服來上學。

中午午睡時候,老師會幫孩子們把衣服脫下來,
但這個孩子寧可熱著、不睡午覺,
也硬是固執的不肯脫衣服,
其他老師怎麼講道理都沒用。

鄭婉瑜過去跟孩子說:
「你很喜歡星星哦?那星星累了怎麼辦?」
孩子不解「星星也會累?」
鄭婉瑜就告訴她「你跟星星睡過覺嗎?」

孩子說「沒有耶」,並且顯得很興奮,
鄭婉瑜告訴她:
「我也沒有,不過你比較幸運,
 你把星星衣服,放在你旁邊,
 就可以跟星星一起睡覺了」

孩子真的就迫不及待的把星星衣服脫掉,
然後著急的,想抱著衣服睡覺,
很多時候,父母跟孩子溝通,
未必要就事論事,孩子不想跟別的孩子比,
是有一種自己的努力,
想要被父母認可被看到被肯定的需求。

沉迷網游的孩子可能是因為,生活中挫敗感強,
父母陪伴少有社交、安全感上的需求;
愛說大話的孩子,
可能是有求得更多關注的需求,
父母滿足了孩子的根本需求,才能標本兼治。

溝通還需要的是,
充分的信任感和尊重感,
足夠的耐心、信任和尊重。

是孩子打開心扉的重要條件,
越是愛孩子,就越要注重跟孩子的對話,
去花時間和耐心,
真正的去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
給孩子解釋和表達的機會。

龍應台在《親愛的安德列》,那本書中寫過:
「愛,其實是很多,
 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
 因為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也不必了。
 雖然心中有愛,
 但是愛,凍結在經年累月的沉默裡,
 好像藏著一個疼痛的傷口,沒有紗布可綁。
 多少父母和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
 他們深愛著彼此卻互不認識,
 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樑,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

如果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
意識不到傾聽她、瞭解她,
跟她溝通的重要性,等孩子長大之後再想補救,
往往就已經錯過了最佳的,彼此表達的時間。

只有父母首先意識到了,
並且開始積極的行動起來,
孩子的童年才會多些快樂,少些遺憾!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