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成功女人這麼做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爸爸媽媽為什麼要上班?”你的回答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地鐵上,聽到有個女孩問媽媽:“隔壁媽媽不上班,每天都在家裡陪寶寶,你為什麼不能陪我?”
她媽媽說:“人家有錢啊,你爸媽哪有能力不上班!”

這樣的回答,會讓孩子產生只有無能的人才去工作的想法,也讓父母充滿無力感。
父母的這種無力感,也會讓孩子變得自卑

如果我們必須上班,那就先給孩子好好解釋一下“我們為什麼要上班”吧。
爸爸媽媽為什麼要上班?
孩子,所有人都得工作。

網上曾有一段搞笑影片:
我為什麼不去上班?
因為我家裡牛呀……羊呀,沒人放。

翻譯一下:上班只是一種工作形式,不上班的媽媽,只是在家工作而已。
沒有無能的工作,只有萬能的付出。

man and toddler with tank top walking on pathway between brown leaf plants during sunset

我們得讓孩子知道:所有人都得工作,隔壁媽媽很牛,但我也不差。我能做很牛的ppt,也能跑很洋的出差場。

孩子,工作能讓我更好地愛你。
很多媽媽常因不能陪孩子而愧疚,但其實,孩子和我們都需要成長的空間,在必要的陪伴之後,工作是一種耳濡目染的教育方式。

當初,董卿工作以後就說:“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自己先去做一個這樣的人。”
我們可以這樣回答:
媽媽愛你永遠不嫌多,而上班能讓媽媽積攢更多的能量,變得更強大,才能更好地愛你。


兩三歲的孩子,邏輯力、想像力剛萌芽,這樣的解釋能讓孩子覺得:媽媽不是不要我,而是更愛我。
爸爸媽媽可不可以不上班?

女兒看完《借物少女艾利提》之後對我說,她的理想是成為小人。
我問為啥。她說:“小人不用辛苦賺錢;小人可以向別人借東西。”
似乎有點意思,又完全不對。

selective focus photo of woman lifting child during daytime

想一想每天下班後,我通常疲累又沮喪,進屋就癱。老公更是兩耳不聞女兒事,一心只想看手機。

當孩子要我們陪玩時,我們會說:“我上了一天班了,你就饒了我吧。
要是周一綜合症爆發,正趕上孩子黏人,不要我上班。我可能會無意識地說:“我也討厭上班啊,要是有不用上班的方法就好了。”

彷彿在給孩子傳遞這樣一個錯誤觀念:上班很辛苦,謀生很無奈。如果能逃避辛苦,不妨走捷徑。
我錯了!千萬別這麼做

我想了好長時間,問了女兒一個問題:“如果唐僧不去西天取經,會怎樣?”
女兒說:“不會遇到妖精啊,但也不會遇到孫大哥、豬二哥和沙三哥,那就沒有《西遊記》啦,不好玩。”

我說:“是呀,九九八十一難很辛苦,但西天這一路卻很好玩。”
“上班也一樣,雖然辛苦,但也意義豐富。”


man taking child

我們要教給孩子正確的職業觀,我們對待工作的態度,藏著孩子未來的職業觀。
正如小s向女兒這樣解釋自己的工作:“明星是一種工作,能不斷發現自己的好。”

“上班是為了賺錢。賺錢是為了你。”
這樣回答對不對?

閨蜜對女兒說:“媽媽上班是為了賺錢,賺了錢就可以給你買更多的玩具啦。”
於是她女兒每天跟她要玩具,還說:“你不是去賺錢買玩具了嗎?”

這場景是不是讓人心酸酸的?這是我親生的嗎,怎麼這麼自私?
其實孩子的反應沒有錯啊,是我們告訴他,賺錢是為了他。

很多爸媽的價值觀就是: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為了孩子。
你都做好了「奴隸」一生的姿態,孩子肯定認為:我自私是天經地義。

man carrying baby

而另一些孩子則恰恰相反。當爸媽說“上班賺錢是為了你”時,他會愧疚,認為是自己造成了爸媽的辛苦。

有個孩子一連好幾天都吃得很少,媽媽問他怎麼不吃飯,他說:“我少吃點,媽媽就能少點辛苦了。”
真是個小暖男!可實際上,這樣的孩子更需要警惕。

心理學家蘇珊·紐曼說:
當孩子選擇犧牲自己來溫暖別人,證明他沒有獲得無條件的愛。這樣的孩子很難珍愛自己,也很難形成正向的自信感,他一生都會活得壓抑。


與其跟孩子說「上班是為了你」,不如說:
“我上班餵飽了你,餵飽了我,還餵飽了很多很多人。這是我的價值,也是我的力量,你可以依靠我哦。”

「錢能用來做什麼?」
前文提到,我閨蜜的女兒每天都跟她玩具,於是她問女兒:“那我們以後不買吃的東西了,可以嗎?”
女兒搖了搖頭。

man carrying daughter in black sleeveless top

閨蜜接著說:“如果錢都用來買玩具,我們就沒法買吃的了。生活裡有很多開支,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只有平衡好各種開支,我們才能過得好。”

小孩子不懂錢能用來做什麼,才會產生過度需求。
讓孩子了解家庭財務支出計劃——需要支出什麼、可以支出什麼、不能支出什麼,能幫他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和價值觀。

賺錢可以用來滿足自己的生活,也可以幫助那些困難的人;我們少一些過度消費,就能讓錢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賺錢體現的是我們的能力,花錢體現的是我們的品質和品味。
「爸爸媽媽能賺多少錢?」

逛商場時,看到有個孩子想買玩具被爸爸拒絕,他問:爸爸你上班能賺多少錢?我們家現在有多少錢?
爸爸不耐煩地說:沒錢!
父母的粗暴,會讓孩子更加敏感。

man and woman holding baby's hand while walking on road

孩子感受到的窮,不是想要的得不到,而是父母百事成愁,是那種浸入骨子裡的“無能為力之感”。
父母的“貧窮狀態“很容易讓孩子變得自卑,不敢建立大目標,或者極端地想要成為大人物、賺很多錢,內心深處卻永遠底氣不足。

心理學家麥基說:我們看到的世界,只是我們選擇看到的。
養育孩子,不應只看到賺到錢的那部分世界,還要有更大的格局。

我們給孩子展示的人生,應該是不負美好不負錢。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爸媽有一些積蓄,但我們需要好好規劃怎麼花錢,要花得合理而又享受。錢用得最好,當初爸媽賺錢的辛苦才更值。

孩子的任何小提問都藏著無限天機,而我們的回答則決定著他的生機。
上班,難免會讓我們產生疲憊和徬徨,但讓我們終於釋然的,還是對生活的希望

最後,也許我們一無所有,但我們不能一無是處。這才是是我們最該傳遞給孩子的精神力量。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