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最近被熱議,無論走在哪裡,都能聽到有人討論這部劇。我們在看這部劇的時候,對幾位重要女性角色的世界觀、價值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麼,為甚麼最後卻是魏瓔珞勝出呢?
高貴妃:熱烈直接,一生求愛卻慘遭失敗 高貴妃在登場時就顯露兇惡霸道的模樣。她盛氣凌人,頤指氣使,迫害不聽從自己的嬪妃,想統攬后宮大權。她幾乎是本劇前半段中最敬業的角色,一直努力地宮鬥,竭盡全力打擊異己。
高貴妃信奉的是弱肉強食的人生觀念,既然自己和其他嬪妃都想得到皇上的恩寵,那她們就是競爭關係,要互相利用,要彼此構陷。高貴妃曾懷疑富察皇后和純妃之間的關係:“兩人本是情敵,怎麼全無芥蒂?”
不僅對自身處境的理解簡單粗暴,高貴妃為人做事的風格相比於其他人也很少遮掩,比如她發現嫻妃變賣首飾為獄中的弟弟治病,便想拉攏嫻妃加入自己的陣營。
嫻妃拒絕後,高貴妃不願繼續勸說,直接羞辱嫻妃,得意地離開。她的愛恨情仇都寫在自己的臉上,寫在自己的面目猙獰中,寫在自己的咬牙切齒裡。
承受如此命運的高貴妃,想要的根本不是權力,她最想要的是別人對自己的在意,對自己的關愛。她之所追求權力,是因為在她權高位重時,別人就不得不在意自己。
可是,別人對她的在意只是忌憚,在被嫻妃和魏瓔珞打擊之後,失勢的高貴妃才領悟:權力換不來真正的關心,唯有真心才可能喚起另一顆真心。
無論對別人多麼鐵石心腸,高貴妃內心深處總留有一份最溫柔的情,只有在酒醉之後才對皇上說出真心話:“這偌大的紫禁城,我能依靠的只有你了。”可惜的是,皇上只敢寵幸卻不敢愛,無法真的回應高貴妃。
高貴妃最在乎的就是這個無法實現的理想中的自我。她不願苟活下來,成為滿身傷疤、遭人嫌棄的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高貴妃為自己最愛的人跳上最後一支舞,從紛爭不斷的宮廷轉身離開,化為她飄飄白衣上的一朵血色蝴蝶。
這樣的高貴妃,一生簡單直接,也十分驕傲。只是這樣簡單的性格,即便把自己武裝地張牙舞爪,其實最終也很難在真正複雜殘酷的人際環境中存活下來。
嫻妃:前半生榮光滿身,遭命運反复捉弄 整部劇裡最令我敬佩的人物就是“黑化”前的嫻妃。名為“淑慎”,嫻妃一直努力符合父親起名時對自己的期待。她不願參與宮廷中的勾心鬥角,覺得這些骯髒不堪,她不願隨波逐流、失去本心。
與高貴妃競爭式的人生信念不同,嫻妃堅信的是自古以來被反覆讚頌的道德品質,尤其是在這些珍貴的品質被世人恥笑時,她的堅守更加令人動容。
嫻妃不是一個過分的理想主義者,她無意讓所有人都能克己奉公,她知道這是自己的個人選擇。嫻妃對這些看似高高在上的道德戒律也不是盲信,在拒絕母親的初次懇求之後,她想寫字安定內心,但是手不自覺地發抖,這恰恰說明她的信念不是盲目的,隨時接受現實的考驗。
從母親的當面痛斥到高貴妃的直接羞辱,從反复求助吃了閉門羹到純妃多次的委婉拉攏,即便被形容“連狗都不如”,嫻妃也一直堅守著自己的初心。
令嫻妃想不到的是,生活的考驗遠比自己想像中更加殘酷。被她奉為人生楷模的父親竟然在晚年行賄,一輩子堅守廉政公明卻毀了一旦,接著弟弟在獄中病逝,母親一氣之下撞牆自盡,並將她視為全家的罪人。這一切來得太快太猛,嫻妃原本就有些矛盾的內心再也無法平衡。
嫻妃想為家破人亡尋找合理的原因,唯一活著的自己成了家族的罪人,無論對信念的堅守多麼有力,對家庭的延續來說卻是無能的,有權勢的人稍做手腳,自己的百般努力就化為泡影。於是,悲痛而憤恨的嫻妃放棄了過去的信念,決定報復。
而嫻妃的報復更像是面對突然事件的應激反應,在報仇告一段落後,她只是冷眼看著其他嬪妃互相爭鬥。這時的嫻妃才是最痛苦的,過去的純粹回不去了,眼前的勾當也不願參與,嫻妃的整個生命在報仇結束後一下子變得空虛。
命運還是沒有停止對她的捉弄。父親沒有犯法卻因政治局勢不得不接受懲罰,嫻妃求情也沒能挽救他的性命,她才繼續黑化,懷疑自己還不夠狠,徹底走向權力爭鬥的泥潭,難以回頭。
嫻妃是最讓我唏噓的一個角色。她在我看來,是全劇中最有智慧的一個女人。她曾經的堅守,是因為她的智慧。可生活卻給了她的智慧最殘酷的回應。
母親說,你只顧著自己做好人,卻成了家族的罪人。她才開始質疑,自己內心的準則,是否也是自私的一種?黑化後,她仍然智慧過人,假如她更幸運一點,她原本會度過求仁得仁、自得其樂的一生。
富察皇后:被責任所累,一生為了尋回自己的名字 富察皇后溫淑良善,端莊大方,寬容仁慈,一言一行都力保適度,不走極端。她對自己的要求非常清楚:一國之母,六宮的表率。
其實,皇后對權力沒有本質性的渴望。當明玉不願皇后插手高貴妃對愉貴人的迫害、覺得皇后管不了高貴妃,皇后之所以生氣,並不是因為自己的權勢不敵當時的高貴妃,而是覺得如果自己放任不管就是失職。
除了皇后的頭銜限制著富察容音,當時的女德標準也約束著她。年輕時,皇后跟隨皇上拜見太后,就因自己比皇上多說了一句話遭到懲罰。
所以,對富察容音來說,成為皇后不僅意味著自己要做后宮的表率,還是全國矚目的女性典範。她在這兩種巨大的責任下如履薄冰,一次她穿了洛神服跳舞,引發宮女的效仿,不料宮女墜亡,雖然這是一出高貴妃的計謀,皇后卻仍為此深深自責,覺得自己行為不端,才給人可趁之機釀成慘劇。
當皇后不斷努力想成為“最好的皇后”,她見到了魏瓔珞,才想起在皇后這一身份下的自己。她眼中的魏瓔珞是鮮活的、任性的,極力抗爭對自己的束縛。這讓她想起當年的自己,那個渴望做自己的個性姑娘。
皇后身負重任又為了什麼?可以說是為了家族,也可以說是自身追求,但最重要的同樣是個“情”字。皇后深愛皇上,覺得自己對皇帝表達愛意的最好方式就是成為他的“最好的皇后”,如果自己能夠做到,就會得到皇上的愛。
一生想要成為別人眼中的樣子,想要成為舞台中心最榮耀的角色,卻發現一切只是一場木偶戲。在第二次喪子的悲痛中,她終於否定了自己作為皇后的過去,在大夢初醒時登上城樓,自己半生的努力只是為了找回當年丟失的名字——富察容音。
皇后令我心疼,她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對命運的一種質問。一生沒有做過一件壞事,卻遭到瞭如此下場。
我在她身上,更多思考的,是個體在命運面前的無力與無能。她最終不願再順從,卻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一貫順從和妥協的她,最終付出自己的所有,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發出了抗爭的怒吼。
魏瓔珞:快意恩仇,也接受生活的複雜性 魏瓔珞同情弱小,剛進宮就主動幫助惹怒了秀女的吉祥,面對高貴妃華麗的陣勢毫不羨慕。她對權貴保持著理性的距離,只有在充分了解對方之後才會真誠相待。魏瓔珞最看重的是人的真心,她對此非常敏銳,常常能察覺別人的真實心思。
魏瓔珞知恩圖報,也睚眥必報。作為一個小宮女,能有這樣的氣勢令人驚訝。秀坊裡的嬤嬤怕瓔珞年輕氣盛、招來災禍,便善意地提醒她,不必雞蛋碰石頭,魏瓔珞卻說自己才是那顆臭石頭。
但是在最初幾次逢凶化吉、以牙還牙之後,魏瓔珞身上很快就有了令人不太舒服的地方。
魏瓔珞確實不羨慕權貴,但她利用權力,比如她瞧不起一起進宮的宮女們攀附高枝的想法,但自己對權力的利用何嘗不是一種攀附高枝呢?
魏瓔珞一邊蔑視規則,一面又懂得處處利用規則,她不將規則視為自己的人生信條,只將之作為工具。
魏瓔珞是以目的為行動導向的人,對自己採取的手段並不那麼在意,似乎只要自己的行為符合自己認定的價值,只要能夠達到目的,任何手段都是可以被考慮的。
為了報復,她不惜陰損他人。然而,她對自己這樣的方式又有所反思,比如在荔枝宴會上,她利用了一條小狗來解圍,事後又救下這條狗,表達自己的愧疚。
力爭對得起天地良心、珍視人的真情實意,這些積極光明的信念又與她使用手段的風格互相矛盾。魏瓔珞身上包含的複雜性使得她成為皇宮裡的特殊存在。
在進宮之後,魏瓔珞經歷著越來越複雜的處境,最初只是以暴制暴地應對宮女和嬤嬤,接著捲入后宮的爭鬥中,她要察言觀色,思考眾多人物的利弊關係,後來她又夾在傅恆和皇上之間,在權力關係中無法做出最本心的抉擇。
生活出現了更多無論如何選擇都會留有遺憾的時刻,魏瓔珞的態度可以從安慰皇上的話裡看出來:“落子無悔,絕不回頭。”這也是魏瓔珞比其他人更顯利落有力的原因,每個人面對選擇都會猶豫徘徊,但她在權衡利弊之後就不再回望。
在這四個人裡,高貴妃和嫻妃是非常相似的,兩人擁有極為明確的價值觀,在現實世界中身體力行。無論善惡,她們都顯得純粹,與魏瓔珞身上的複雜完全不同。
富察皇后和魏瓔珞構成了另一種典型關係。她們如此不同,又因這份差異而互相欣賞,因為她們都在對方身上發現了自己渴望而缺失的部分。
皇后從瓔珞身上看出未完成的自己,羨慕她的自由和任性;魏瓔珞從皇后的關愛中體會到姐姐般的溫柔,她知道自己帶刺的性格常常傷人,很難與周遭的人熨帖相處。
每個人都曾渴望自己的另一種可能,這讓我們與某些特定的人之間有了默契式的關聯。
在皇后和瓔珞的對比中還有一個重要的主題:人如何在想做的自己和環境要求的自己之間做出選擇。這自然不是二選一的簡單問題,就像富察皇后在醒悟之後,依然沒有利用剩下的時間去活出想要的自己。
理想中的自己令人嚮往,是因為這個自己常常被構想在一個不現實的真空場景中,沒有復雜的關係要求自己的言談舉止,而現實生活就像一個個有著不同觀眾的舞台一樣,隨時需要我們做出不同的表演。理想的自己,究竟能存在於在哪裡?
我談不上非常欣賞魏瓔珞。她的手段中,有一種非常現實的東西。她快速地學習著讓自己能活下去、能實現目的的策略和方法,她的身上缺乏天真和浪漫的東西。
魏瓔珞之所以能總是勝出,正是因為她總是直面複雜、我認可她是一個傑出的個體,也有自己的理想和原則,只不過仍不是我最欣賞的那種。
想像自己的可能性是一回事,活出另一種可能性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就像歷經滄桑的太后在選秀之後曾說的:“什麼樣的女人到了宮裡來,到最後都變成了一個樣,再聰明,再漂亮,再珍貴,到了最後還不都成了魚眼珠,泯然眾人矣。”
不知道被皇后視為鮮活個性的魏瓔珞,到了最後是否會像太后說得那樣泯然眾人呢?
這部戲當中,你又最喜歡誰呢?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