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屏東做到了之外,
當然都希望台灣其他地區可以有更好的地方建設,
只是可能前提條件是經濟許可,
還要可以有足夠的經費維護,使用者的共同維護。
全台各區都想要有方便各區的建設,但是也要符合國家經濟效益。
一名媽媽還特地從台中趕下來參加座談,感謝縣府願意傾聽孩童的聲音…。
影片介紹:
屏東縣從2018年10月到今年6月,一口氣新增了三處公園遊樂場,打造公園並不困難,特別的是首開全國先例推動「兒童表意權」,把孩子的心聲轉化為公園設計,不論是超大沙坑、樹屋、攀岩等,一一實現孩子的夢想,甚至讓行動不便的長輩、身障朋友也能一塊盪鞦韆、溜滑梯,而歡樂笑聲背後,是一連串令人感動的努力。
1902年建造的屏東公園(舊稱中山公園),綠樹如蔭、湖光粼粼的景象,百年來幾乎沒什麼改變。而這樣超過百年歷史的公園,固然是城市的記憶,但對許多親子來說,遊憩功能卻是不足的。
近來相繼落成的台糖縣民公園、永大共融公園、和平公園無障礙共融遊樂場就像震撼彈,一下子樂翻屏東人對公園的印象,還吸引外縣市民眾來朝聖,體驗共融公園的樂趣與生活美學。
不只美化城市,更融化了心靈
「屏東有很多三代同堂,公園應該是可以促進共融的中心,不分年齡、族群或是身心條件,在這裡都能夠串在一起,讓人與人的關係更加緊密」,屏東縣長潘孟安說。
但,什麼樣的公園是民眾所需?
孩子們希望的公園又是什麼呢?
去年10月,改造自台糖舊紙漿廠的台糖縣民公園一曝光,9樣親子鞦韆及多樣共融遊具,跳脫坊間常見的罐頭式設施,馬上就抓住親子的心。
永大公園是屏東進一步邁向共融公園的試金磚。
負責工程的工務處長楊慶哲考量當地既有舊眷村改建的國宅、新搬遷來的年輕家庭,一旁還有多元照顧中心,必須兼顧長輩、兒童和青年需求,於是就有了「共融式主題公園」的定位。
家中同樣有學齡兒童和失智長者的設計師吳至剛心有戚戚焉,「老人家最怕跌倒;小孩最怕遊具互搶」。
為了讓長輩克服跌倒的恐懼,願意出來走路,永大公園鋪設一條厚3公分,長約300公尺的環狀軟墊人行步道,中間還架設防滑扶手,休憩座椅也採環狀排列方便聚會聊天;要讓兒童玩得盡興,遊憩區融入屏東海洋元素設計,一艘海盜船躺在白沙上,集合溜滑梯、攀繩、獨木橋、玩沙等設計,加上椰子樹、鞦韆,夜晚還有波浪燈光投射,讓孩子們玩得太嗨不想回家。
自己的遊戲場自己蓋 兒童參與和平公園設計
在這波城市公園建設中,屏東首創將「兒童表意權」納入新修正的「屏東縣公園管理自治條例」,也就是屏東縣境內的公園要新闢或更新兒童遊戲場設施,社區兒童可以自主表達意見。
「兒童是公園使用者的大宗客戶,不過以往公園設計時,通常也是最無聲的一群」,潘孟安認為,不能單方面依大人們的決定,聽聽孩子們的聲音,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6月22日開幕的和平公園無障礙共融遊樂場,就是「兒童表意權」的經典詮釋。
走進色彩繽紛、占地2500坪的無障礙共融遊樂場,有屏東首座大型滾輪滑梯、鑽石轉盤、花灑區、挖沙區、樹屋、親子野餐區外,並特別針對身障者設計飛翔滑軌、輪椅鞦韆,讓行動不便的朋友坐輪椅也能玩。這些全來自孩子們的想法。
「自己的遊戲場自己蓋」,社會處長劉美淑說。
無障礙共融遊樂場在規劃之初,先後舉辦三場參與工作坊座談會,邀請家長、各年齡層兒童、心理諮商師、公園設計師一起討論,藉由圖畫、勞作、心理引導孩子們表達心裡想要的公園,再一步步將童言童語轉化成實際可完成的遊具。
有位自閉症兒童畫了一隻長頸鹿,自閉症孩子的世界不容易理解,劉美淑問了家長才知道,身心障礙孩童到公園通常都只能在輪椅上心酸地看別人玩,而且他們對遊具的觸感要比一般的遊具更為強烈。
後來雖然長頸鹿沒有化為實體遊具,但縣府又加辦一場身心障礙兒童座談,尊重孩子的意見讓家長感動。
共融式公園在台灣,屏東的起步並不算早,但就如潘孟安所說,「共融」是指能看見他人需求,為他人設想的一種生活態度,屏東縣政府從使用者的視角出發,打造一般兒童、身心障礙兒童乃至成人、長者都能在同一場域中「共處、共學、共享、共玩」。
或許有人會問,共融公園幾乎都是特別設計的遊具,經費和管理是不是比較貴、比較麻煩?
「其實,和一般公園相去不遠,唯心而已」,潘孟安如此說。
「真的是很用心的團隊!」
「台北美術館隔壁 (花博中山北路對面),
有這裡面七成的遊樂設施(差要大場地的滑軌) 兩年了。
恭喜屏東也有這樣子的遊樂場。」
「希望能好好維護,好好使用。」
「可是少子化蓋好要給誰玩」
「希望可以用的到,大家生起來♥️」
「會不會太獨厚屏東市了?潮州有沒有哪裡適合蓋?
潮州人大家一起來爭取!」
「運動公園改善就可以了」
「公園真的要改善...有人說公園使用頻率低...
但也要看看現有的公園除了運動公園其他的有什麼用處??
但運動公園又好小,一堆孩子擠一個遊樂器材,有時看到人多就想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