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成功女人這麼做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人生不去爭取「自己的空間」,就得適應「別人的位置」!劉若英:享受孤獨,活得更精彩!

劉若英,1970年6月1日出生於臺北市,畢業於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臺灣女歌手、演員、詞曲創作者。1995年,劉若英以電影《我的美麗與哀愁》出道;
同年以電影《少女小漁》獲得第40屆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
亦以專輯《少女小漁的美麗與哀愁》開始涉足音樂領域。
主打歌《為愛癡狂》獲得第3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電影歌曲獎。

一件普通的白襯衫,搭配一條藍色的牛仔褲,紮著簡單的馬尾,簡練清爽、不抹濃妝。
在姹紫嫣紅的娛樂圈,“奶茶”劉若英似乎從來都不起眼,甚至有點顯得過於平凡。
許多人提到她時都會說,“文青長相,不是標準美女”。

劉若英七歲那年,祖母帶著她去學鋼琴,年幼的劉若英問,為什麼要學鋼琴呢?
祖母答:“如果有一天你老公不要你了,你還能有一技之長,可以養自己、養小孩。”
當時的劉若英覺得很奇怪,竟然在連男人長什麼樣子都不太知道的年紀,就要開始學習“他有可能會離開自己”這一點。

高中畢業後,她照著祖母給她規劃的道路,遠赴美國學習音樂和鋼琴演奏。
在幼時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的她,到了美國只有一盞檯燈的小公寓裡。
從燒水、燒飯、洗衣的基本生活技能開始學起,幾度因為各種困難哭到想要放棄。
她打電話給祖父,說想放棄美國的學業回臺灣。


以前總是對劉若英有求必應的祖父,卻第一次說:“如果你大學沒有畢業,你不能回來!”
就是因為那次的嚴厲,她開始意識到有些事情必須自己勇敢地面對,一步步學會克服人生中的困難。
從美國讀書回來以後,劉若英進入了演藝圈。

她用心唱歌,沒有華麗的歌唱技巧,全情地投入到音樂裡她投入演戲,打磨每一個角色,用她認為最好的方式呈現出來。
她不傳緋聞,不愛炒作,在娛樂圈裡保持自己低調的本色。
她的低調背後是得體二字,是從良好的家庭教養以及對自我的嚴格要求裡來的。

在和鐘小江結為伴侶之前,劉若英一直被視為娛樂圈資深剩女的典型。
一個人,是她身上的標籤。
一個人通常意味著孤獨,大眾幾乎不太喜歡孤獨。
但劉若英恰恰相反,她很享受孤獨,享受一個人的時光


兩歲的時候,就擁有了自己單獨的房間。
十六歲的時候,就一個人去旅行了。
雖然剛開始有些緊張,但很快便適應並享受其中。
一個人去浮潛,一個人去當地的同志酒吧,從此迷上了一個人旅行。

那麼多年的單身生活,無數粉絲為她操碎了心,但對於劉若英來說,一個人並沒有什麼,反而獨處的時光是非常寶貴的。
她唱歌、拍戲、寫書,活得有聲有色。
她覺得一個人看電影兩個小時就搞定;可兩人看麻煩也多了“一直要顧慮另一個人的感受” 。
直到後來,她遇上了鐘小江。

只有當你能把一個人的生活過好的時候,你才有能力去經營好兩個人的生活。
這一點在劉若英身上體現得非常明顯。
能把單身生活過好的女人,才能和男朋友相處好,你黏著他時,他就想辦法要逃;
你把自己的生活和心靈都打理好,不依賴他、不試圖套牢他,他就會對你產生好奇,就想和你待在一起,就想和你結婚。”


劉若英跟一般的女子很不一樣,個性非常獨立。
婚後,這個愛自由、愛獨處的雙子座沒有在家做全職太太,還是照常做著自己想做的事,儘量為自己騰出個人空間

她認為真正成熟美好的關係是“窩在愛人懷裡孤獨”。
即使兩人暫時無話可說也沒關係,可以靜靜地躺在對方懷裡孤獨,這是兩人相處互相信任的極致表現,也是最高境界。

“獨處的人是在凝望上帝的窗口。凝視上帝視窗的人不無聊,她很幸福。”
米蘭•昆德拉的這句話劉若英深有體會。
誠如她在書裡所說:
「我不會告訴你“生命是孤獨地存在”這種哲理的說法,因為它意味著自由,不需從眾,可以自我。」
獨處,已經成為了她的一種生活方式。

人的一生,不是在爭取自己的空間,就是在適應別人的空間。
獨處是將自己無限放大,相處則是盡可能地縮小,去適應別人空出來的位置

這兩年,劉若英已經很少出現在演藝圈,但她依然還是那個喜歡獨處的劉若英:
一個人去書店,一個人去咖啡館坐著發呆,在深夜的時候安靜地看書或者寫書。
過得那麼充實而舒心,孤獨卻得體。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