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成功女人這麼做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請帶孩子去「三個地方」看看,長大後想沒出息都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雙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生活與教育相輔相成,知識的灌輸不局限於呆版的課桌椅上,如果要讓孩子更有出息,請一定要找時間帶他3個地方看看!

1.去爸媽工作的地方,認識他們的另一面

網上曾有一篇很紅的小學生作文,標題是《我的媽媽是個沒用的中年婦女》。

孩子在作文中說自己的媽媽「天天喊累」,還「什麼都不會」:
小青的媽媽會開車,她(指自己的媽媽)不會;小林的媽媽會陪著小林一起打桌球,她不會;小宇的媽媽會畫畫;瑤瑤的媽媽做的衣服可好看了。我都羨慕死了,可是她什麼都不會。

短短一段話,道盡了孩子對媽媽的嫌棄之情。

從這些話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子女對父母,缺乏全面且客觀的了解。


很可能,我們苦口婆心地念叨著:
我工作很辛苦,你要懂事啊;我吃了沒文化的虧,什麼都不會,所以你要好好學習啊…但這些在孩子看來,不過是一場無意義嘮叨。

如果可以,請帶孩子到你上班的地方看看吧!

一來他可以了解到,我們在忙碌什麼,為了這個家爸爸媽媽付出了多少、承擔了哪些壓力,還有最重要的是「爸媽們努力的神情」;這個很重要,讓孩子看到你不同的面貌,從而感到敬佩與嚮往。

再來,提早讓孩子看見社會的運作,還能使他懂事成熟,而當你哪天下班回家累得喘不過氣時,孩子將不再哭鬧,他或許會開始學著體諒你。

2.去田裡面,在勞動中體驗農作的辛苦

常常聽到一些笑話說,學習優良的孩子,把小麥認成小蔥,不知道胡蘿蔔是長在土裡的,以為花生是掛在樹上的…


其實,這也怪不了孩子,他們大多數是在鋼筋水泥裡長大的,田野和農事,的確是太過遙遠而陌生的存在。以致於,嘴裡背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腦子裡卻不一定懂得這詩的真義。

那麼,如何讓孩子體會到勞動的不易呢?霍啟剛和郭晶晶給出了答案。

前段時間,他們帶著5歲的兒子霍中曦,到農田體驗插秧,這一舉動,獲得了無數網友點讚。對此,霍啟剛在微博中回應道:「現在的孩子們成長在幸福的時代,沒餓過肚子,挑食和浪費變成了習慣,他們更需要知道食物從哪兒來,學會珍惜,學會知足!」

帶孩子去田邊看看吧!去看看農夫怎麼施肥種田的,認識食物的成長,體驗自然的草味,也可以讓孩子一起參與,試著做些能力所及的事。

孩子在體驗的過程中,一定都是帶著玩樂有趣的心情,而在這樣的心態下學習,自然是美好的回憶,也更能懂得食物和自然的珍貴。

3.去圖書館,在書香中愛上閱讀


兒童文學作家楊紅櫻說:圖書館是個好地方,是個使人終生受益的地方。

曾有人對全球35名各領域專家做過研究,發現他們的童年有兩個共同點:一是和父母的親子關係良好;二是經常被父母帶著泡圖書館,以培養閱讀興趣。

閱讀,是孩子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認識社會和自然界的主要管道。而圖書館,是幫助他們培養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第一站。

首先,圖書館是專屬的空間,裡面只有書,遠離了其他誘惑,孩子在特定的環境中,可以進行有儀式感的閱讀;

第二,圖書館是安靜的空間,人人捧書靜讀,這種良好的閱讀氛圍,能在無形中帶動生性好動的孩子安靜下來,把專注力放到圖書上;

第三,圖書館書裡種類繁多,這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讓他們沉浸其中,總能挑選到自己喜歡的書。

有位作家曾經說過:
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他在市場裡頭弄髒自己的褲腳。

實踐出真知,生活即教育。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