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爸媽該了解,
 「讀書」這件事,
 並不是讓孩子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徑!
 人生成功的方向可以有多種,
 並不是只限定在其中一種,
 或是認為只有這一種路途才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很多爸媽的教育孩子方式,
 都只注重孩子的成績好不好,
 卻忽略了成績好不好這件事,
 並不能完全代表一定能讓孩子成功!
這位校長的講話,
 卻讓許多中年母親得到了安慰,
 這段精彩的校長講話內容如下:
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慢慢養,
 有的孩子天生就有讀書的資質,
 有的孩子沒有。
 沒有資質的孩子是用來報恩的,
 因為讀書特別好的,
 將來會去美國、英國、加拿大,
 見面只能靠視訊。
讀書沒資質,
 等我們老了可以常伴左右,
 今天載我們去吃牛肉丸,
 明天載我們去吃海鮮,想想真美好!
說到底都別再羨慕別人家有什麼樣的兒子或女兒,
 很多事情冥冥之中早已註定,
 不必太過強求,
 用心教育、陪伴成長,
 自己的孩子都是最好的,共勉!
如今,很多家長或許都面臨了一個難題,
 面對孩子的不盡如人意,
 我到底是該拼,還是順其自然?
有人說,這是一個全民焦慮的時代,
 有些家長自從成了父母,
 就整天活在過度的擔心害怕之中,
 擔心孩子會身陷危險,
 擔心孩子的行為會出現偏差,
 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可是,我們卻往往忽視了,
 在家長焦慮的同時,
 很多孩子也是苦不堪言。
1、做作業太慢被吼
一年級孩子竟跪求媽媽:「請你放過我!」
 學習往往成了破壞親子關係的罪魁禍首,
 吳小姐的孩子在一所小學上一年級,
 用她的話說,只要進入寫作業環節,
 「吼孩子」更是家常便飯。
最嚴重的一次,
 孩子竟然直接在她面前下跪!
 那一剎那,吳小姐整個人都傻了!
「當天的作業要求孩子把每道算數題讀3遍,
 還要記錄時間,
 因為孩子比較磨蹭,讀得慢,
 我急起來了,要求她反復讀,
 她邊哭邊讀,情緒越來越不好,
 就『撲通』一下跪在了我面前,求我放過她。」
吳小姐告訴記者,
 自己當時心都要碎了,
 經過這一次「跪求」,
 吳小姐慢慢變得「佛系」,
 儘量不跟別人去比。
2、考試91分,要寫檢討書
每次考試總有一些孩子
 會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沒考好
 很多家長認為自己比孩子更難受:
 「我們急得捶胸頓足,他(她)卻是無動於衷」
其實,當考試失利時,
 孩子的內心都是很難受的。
來看看一個孩子寫給媽媽的檢討書:
媽媽:
 這次國文考試試卷發下來了,
 我不敢拿給你看,
 但是我知道,我也藏不住考卷,
 最後還是瞞不過你的火眼金睛。
媽媽,我這次還是只考了91分,
 我們班這次有18個同學考了滿分,
 上次我考了90分,
 當我把卷子拿給你的時候,
 你皺著眉頭,瞪大眼睛,問我們班有多少個滿分的?
我說有16個同學考了滿分,
 你當時就氣急敗壞,
 一下子把試卷拍在桌子上說:
 「你怎麼這麼笨?其他同學都能考滿分,
 大家都是一樣的老師教的,
 別人能考滿分,你為什麼就不能考?」
「你看看,這個題目又做錯了,
 你就不能用點心嗎?
 這麼馬虎,一錯再錯。」
「這麼簡單的題目也不會做嗎?你是不是我生的?」
這一次,我拿卷子給你看
 肯定又要被你一頓狠罵
 然後這週的零用錢減半,
 電視也沒得看了。
媽媽,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這麼笨,
 我真的很笨嗎?
 就像你說的,都是一樣的老師教的,
 為什麼差別就這麼大呢?
 我每天也完成了家庭作業,
 可是我怎麼努力,
 每次考試都這樣...。
 我也很洩氣,可能我真的就是很笨吧!
媽媽,你為了讓我上更好的學校,
 你換了工作,來到這裡租房陪讀,
 我知道你很辛苦,為我付出了很多。
可是,媽媽你知道嗎,
 每天晚上,我寫作業累了,
 站起來想活動活動,
 你就趕緊跑過來問我:
 「作業寫好沒有?先把作業寫好了再休息!」
我就說我要喝水,你就說:
 「別動,要什麼直接喊媽媽就行了!」
 我說想去上個洗手間,
 你就說我一寫作業就事情多,
 說我注意力不集中,
 可是我的眼睛真的很痛,我想休息一下都不行嗎?
媽媽,我感覺我時刻被你監控著,
 每天一遍又一遍重複著你給我下達的命令,
 我感到很累,我越來越覺得學習沒有意思。
媽媽,你總是說我寫作業磨蹭,
 天天催促我寫快一點,
 可是我已經很快了,
 那個字,我寫得再快一點就很潦草了。
媽媽,你總是說我懶,
 可是我每個週末要上英語、鋼琴、美術、圍棋班。
我只有下課回家後,
 可以先看一會電視,
 吃過飯就得開始寫作業,
 每天晚上寫到11點。
如果考試沒有考好,我還得寫檢討和總結,
 我覺得我已經不懶了啊。
媽媽,你總是說:
 「現在不努力,看你長大以後怎麼辦?就跟你爸爸一樣吧」
我不知道長大以後會怎麼樣,
 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可是奶奶說我爸爸現在也很好啊。
3、今天的孩子不止活在爸媽的視線裡
還活在各種班級群和補習班群裡,
 幾乎每時每刻都在被比較。
爸爸媽媽們最焦慮的,
 不是別人家的孩子太過優秀
 而是因為那種優秀會讓自己容易滋生出:
 「自己以及自家孩子不夠努力」的心思。
所以,一流的家長最終拼的是心態,
 不拿自己孩子的弱勢跟別人孩子的長處比較,
 接受孩子的與眾不同,
 努力發現孩子們身上的「金子」,
 並想方設法讓「金子」光芒萬丈。
真正成熟的父母,
 不販賣焦慮,也不亂灌雞湯,
 因為他們明白「成功」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
最好的教育,不是撒手不管的靜待花開,
 而是敏銳地捕捉到孩子的興趣點。
想盡辦法讓孩子在興趣中找到滿足感,
 調動他們的內在驅動力,
 將興趣變為生命的一部分。
當然,只要你默默耕耘,
 做好這一切的努力,
 花開花謝自然有它的規律。
讓我們收起焦慮,
 以陪伴孩子成長的姿態,
 選擇適度地放手,
 讓孩子順其自然地去成為他自己吧。
記得之前有一則新聞,
 一位媽媽希望孩子能夠成功,
 所以強迫孩子選填電機系志願,
 認為孩子將來能夠當上一名工程師才算是人生贏家!
 但她卻忽略了孩子的真正意願,
 有人問這位媽媽,
 如果孩子對當工程師沒有興趣怎麼辦,
 沒想到這位媽媽竟回答:讀久了就會習慣了。
 這種回答實在讓人搖頭,
 原來孩子的志向還有被迫習慣這種事。
 爸媽都該尊重孩子個人的志向和意願,
 畢竟人生是他們自己要想辦法好好過的,
 不是別人該幫他負責,
 更不是讓孩子的人生為了誰而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