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成功女人這麼做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當孩子說“我不敢”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最近,有這麼一個可愛的影片,讓所有網友看了又好笑,又心有戚戚焉。
一個穿著藍條紋泳衣,扎著丸子頭的小女孩,站在泳池邊躍躍欲試,
爸爸站在下面張開雙臂,準備接女兒。

為了確保自己被穩穩地接住,她指揮爸爸:手合住一點,但不要太合住。

“我真的要跳了啊”、“3-2-1”。。
氣勢十足、斬釘截鐵。但隨後女孩只是在岸上挪了挪小碎步,
眼前的一池清水,吞噬了她所有的勇氣。

爸爸在下面鼓勵:就跟平時一樣撲在爸爸身上,放心吧。
不甘心的小女孩,再次握緊雙拳為自己加油,
憋了一身的勁兒,屈腿、小胳膊用力一甩,“我要跳了”。

一聲怒吼“啊……”,響徹上空。
眼看就要紮進泳池裡,誰知,女孩姿勢保持了兩秒,便癱坐在地上。
稚嫩又驚恐地說:“我不敢”。

看到這裡,網友都不厚道的笑了:
一聲吼叫猛如虎,兩腿發軟已認輸。
王者的氣勢,青銅的勇氣。

即使下了很大的決心,但恐懼心理還是打敗了她想要探索的好奇。

羅斯福說:
恐懼是世界上最摧折人心的一種情緒。
“我害怕”,導致很多孩子麵對新鮮的事物,未知的挑戰,
望而卻步,踟躇不前,從而喪失了很多機會和體驗。

恐懼感,決定了孩子人生的天花板。
為人父母,請務必帶領孩子克服恐懼心理,那是他今後獨自面對人生的底氣。


1
每個孩子,都有一份“恐懼清單”

美劇《小謝爾頓》中,天才兒童小謝爾頓,非常懼怕聽到割草機、
汽車的轟鳴聲、狗吠聲,尤其害怕看到公雞之類的尖嘴生物。

鄰居的小朋友想欺負他,僅僅抱了一隻尖嘴公雞來到他面前,
謝耳朵就嚇得瞳孔放大,大叫一聲“媽”,趕快跑到屋裡。

大人眼裡司空見慣的事物,小孩卻經常感到莫名的恐懼。
美國臨床心理諮詢師在科普文中列出了不同年齡段的恐懼清單。

2-4歲孩子:
對如廁感到恐懼:擔心會掉進便盆裡,擔心馬桶沖水的聲音,擔心會有蟲子從馬桶裡爬出來;
怕黑:害怕壁櫥、害怕獨自睡覺、害怕打雷、害怕陰影;害怕與父母分離;害怕水、洗澡和游泳池

5-7歲的孩子:
害怕怪物、害怕天氣變化(暴風雨、閃電、地震、龍捲風);
害怕醫生、牙醫、打針;害怕蟲子、動物和昆蟲;
孩子的認知和理解能力有限,生活常識不足,害怕的東西涵蓋了方方面面。

近期開學季,各大幼兒園上演的年度大型災難片,
孩子們坐著哭,躺著哭,成群結隊一起哭,就是分離恐懼造成的。

一個人最初的聲響是啼哭,恐懼是人最強烈最原始的情緒
第一次面臨成長過程中的各種事物,不論是上學走入陌生環境
還是挑戰未知,一切不可控制的事情發生,都能讓孩子感覺焦慮與擔心害怕。

孩子該學會如何與恐懼共存,那就是一把雙面刃
他可以成為孩子往上的動力,但也可能讓人自暴自棄,
失去冒險精神,束手束腳。


2
安撫不當只會加劇孩子的恐懼

前段時間,到電影院看《烈火英雄》,被逼真的場面震撼到了。
其中有個情節,一條輸油管線爆炸,
立刻引燃了旁邊10萬m3的油罐,瞬間火光沖天,
爆炸一觸即發。如此場景彷彿就發生在眼前,我本能地把身子往後仰了仰。

旁邊的小男孩,“啊”了一聲,慌忙去拉媽媽的胳膊。
“看把你嚇的,兒子,這是拍電影,不是真的,不用怕。”
大火把觀影室映得通紅,我看到了小男孩驚恐的眼神。

這位媽媽又拽了拽旁邊的男子:“看你兒子,也太膽小了吧”。
倆人抿嘴一笑繼續看電影,只見小男孩雙手摀住眼睛,不時地透過手掌縫隙去看。

“不是真的”、“有什麼好怕的” 直接忽視了孩子的無助,
而且是一種貶低,孩子聽到的是,你們都不怕,只有我做不到。

站在成人角度的安慰,不會消除恐懼,只會帶來二次傷害。
在《奇葩說》中,黃執中談到,自己的小女兒害怕怪獸,睡不著覺。

他沒說“世界上不存在怪獸”,或“沒什麼可怕的”,
而是給了女兒一個毛絨玩具小熊,因為小熊會陪著她。

允許孩子感到恐慌,並站在他的角度提出克服恐懼的辦法,無疑是最好的回應。
讓孩子不再害怕,最無效的做法就是否認恐懼的存在。

3
耐心和陪伴,是幫助孩子克服恐懼的關鍵

薩提亞說:
難的永遠不是問題,而是如何應對問題。
被恐懼困住的孩子,任何解釋都無濟於事,
唯有父母耐心的陪伴,才能讓幫助他減緩恐懼、克服恐懼。


1、轉移注意力,讓孩子真正放鬆
之前看過一個視頻,意大利的一名小男孩,第一次去理髮店剪頭髮,嚇得哇哇大哭。
這時,所有的理髮師一起手舞足蹈、唱起歡快的歌。
被眼前的一幕深深吸引的小男孩,漸漸安靜下來,理髮師飛快地給他理了發。

心理學認為,注意力轉移法,是緩解孩子情緒最簡單、有效的做法。
當孩子感到害怕,父母可以通過有趣的的事情或者開心的活動,
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他的身心得到放鬆。

當孩子的情緒得到一定程度的調節,恐懼心理就不會蔓延。

2、調整孩子的心理臨界點,輕柔地幫助
有個女孩上幼兒園時,無論怎麼解釋,就是堅決不肯進教室。
媽媽意識到,孩子內心可能已經到達了臨界點,
如果強行推進去,只會引發更強的分離焦慮。

於是,她跟老師商量,坐在女兒後面,上了幾節課後,
她就挪得更遠一點,最後,又讓她喜歡的娃娃代替媽媽的陪伴。

當孩子非常抗拒一件事,或明明很想嘗試,卻又出於害怕猶猶豫豫,
如文章開頭的小姑娘,這種狀態表明,已超出了孩子所能承受的“心理臨界點”。

此時,我們可以降低要求,往回退一退,去尋找孩子能承受的臨界點。
當他在這個臨界點適應了,再適當往前推一把,這時孩子內心隱藏的勇氣就會被激發出來。

調整孩子的心理臨界點,不是強迫孩子勇敢,而是一步步幫助他強大。

3、行為接觸改善法,讓孩子直面恐懼
網友@Steven0215的兒子從小就恐高,她抓住生活和旅行中的機會,
對孩子進行恐高訓練,幫他克服心理障礙。

起初,她以休息眼睛為由,督促孩子每天站在窗戶前,看看遠處,看看樓下的花草樹木。
後來,她又帶孩子參加親子遊戲,在搖擺渡橋、吊環橫渡上,
他戰戰兢兢,雙腿發抖,幾度想放棄。同伴都在為他打氣,
最後,他用了別人五倍的時間,走完全程。

後來又陸續嘗試攀岩、玻璃棧道,終於成了一個徹底不恐高的孩子。
通過接觸恐懼的情境和場所,幫孩子從害怕過度到不怕,被稱為“行為接觸改善法”。

爸爸跟媽媽不能操之過急,而是要一點一點,從小地方開始
怕水的孩子,從最淺的小池,再到大池,學會水母漂,然後是打水
一點一點適應,最後就能戰勝自己,戰勝困難。

你必須讓孩子明白
是人都會害怕,但只有面對了恐懼,才能消滅它。
這也是電影 it 的中心思想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