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功女人這麼做
  2. {parent_category}
  3. {sub_category}

女孩休學跑進深山為讓傳統色彩甦醒:人啊!只要專心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了

  • Honoka

  • {create_time}
{DM_BeforeImg}
{img_source}
{DM_AfterImg}

在現在這個台灣來看,
學歷雖然不是絕對,但你如果沒有學歷,
第一關門檻就會被刷掉了,
甚至還有很多人會覺得休學是一種逃避的行為?

實在不太懂為什麼大部分的人,
都會先從結果來看,
休學這件事。

說回來,逃避歸逃避,
真的要決定休學時,其實是非常煎熬的。

但是真正支持著休學這一念頭的,
真的值得嗎?

我們不要看一些名人,賈伯斯還是誰,
雖然他們都是沒念完,
但真正有想要走的路,
也真的不用再浪費時間讀那些未來八成用不到的東西。
今天要說的故事主角是一個女孩子。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擷取植物的色彩,留存在染織物裡,
這是古人口口相傳的手藝。

在沒有化工產品的古代,
人們所能看到最豐富的顏色,
便是大自然的色彩。

幾千年前,我們的古人就學會了,
汲取植物中的花、果、莖、葉等天然染料,
對織布進行染色,這種染色工藝便是「草木染」。

在成都安仁古鎮,一座民國遺留下的院子中,
有個叫易小曼的姑娘,每日就在小小的染坊裡,
過著每日採摘植物,煎煮、染布的生活……

她用自己的雙手,
拾掇起那些散落在詩詞中的,
梔子、茜草、蘇木……
讓這些傳統色彩漸漸甦醒,
在每一件織物上收穫新生。


微風,拂起了染布的一角,
空氣中滿是草木自然的芳香。

一段段藍印花布,蘊含的是一棵藍草從發芽到收穫,
從熬製到發酵,最後在布料上所沉澱下來的萬種情緒。
這是匠人的情懷,也是染布對懂它的人最溫柔的饋贈。

「染羅衣,秋藍難著色」,
從此,愛美的女子再也不必發愁,
如何將秋日的湛藍附麗在身上,
曾經啊,曾經,年輕的小曼之所以選擇了這份禪意的生活,
也是因為這抹秋日的湛藍。

當時就讀於中國美術學院的易小曼,
在大二的時候,突然萌發了休學一年的想法。

因為對她而言,未來是一團迷霧,
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想要做什麼,都還是未知。
她想停下腳步,想一想。

於是她花了三四個月去兼職,
從奶茶小妹到煎餅西施,賺足了旅費後,
她就一個人背著包,沿著滇藏線,
在昆明認識了麗江,於大理邂逅了香格里拉。

在這些最自然的地方行走,
心靈上的的塵埃就被輕輕拭去,
她自由地感受到了,那個最清澈、最安靜的自己,
這種離開城市回歸自然的感覺,真好。

期間,在一個被層層青山包圍的村落;
小曼遇見了植物染的最高工藝——藍染,
這時,小曼才第一次知道:
原來從小司空見慣的那些花草,
都可以為我們的衣服上色,
原來我們的老祖先都是採用植物,
來染就美麗的綾羅棉麻,原來一種植物,
因為水溫、濃度、布料的不同,
還能變幻出幾十種色彩……

可讓她感到可惜的是,就是在這樣古樸的寨子裡,
那些帶著草木芳香的當地人,
對手藝的堅持還是敗給了現實。

現代化的大工廠生產,每日可以染出幾百噸的織物,
可傳統的草木染手藝,每天只能染出那麼幾十件手工藝品,
寨子裡的一些染布人,為了賣出更多染布布匹,
不得不使用一些化學染料。


更可惜的是,那些堅持傳統的染布人也沒有太多的想法,
有時,好不容易打磨出來一匹布,
為了補貼家用,轉手就賤賣掉。

和現代工藝不一樣的是,草木染有著一種不期而遇的美,
它取材自然,使用過後色素又能分解而回歸於自然,
所以經過草木染的染物,比現代合成染料更環保無害,
更不會引起皮膚過敏,有著現代合成染料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況且草木染的織物還有很多藥草的作用,
因為原材料都是取自於大自然,
薑黃、茶葉、洋蔥皮…

這些常見的植物,都可以成為染料。

而染料中就包含一些中草藥的成分,
具有驅蚊和調理身體的作用。
如染藍的染草,就具有殺菌解毒、止血消腫的功效。

看到優秀的手工技法,在時代的洪流下,
漸行漸遠,美院服裝設計出身的她,
為此感到心痛,並且想做一些嘗試,
讓寨子外面更多人了解到純正的植物染。

回到學校後,她繼續學習工作,
而那個想學習草木染的聲音,也一直有增無減,
直到畢業的時候,這份強烈的情感還是驅使著她,
再次前往貴州和雲南尋藝。

她在侗寨學習古法草木染制侗布,
耐心地養護極其難染的靛藍;
再到丹寨的蠟染技藝傳習所,
向苗族媽媽學習傳統的苗族手藝。

最後,回到成都的易小曼遇到了投契的人,
在一個民國遺留下來的院子裡落定,
創立了「青紅染」染布工坊。

青和紅,是自然色裡的兩種,
而它們恰恰也謀和了哲學裡的「陽」與「陰」,
同時,它也代表著「捨」與「得」,
這正是小曼這些年對人生的一場總結。


捨的,是畢業後每天擠公交地鐵的上班生活;
得的,是自然的生機和藍染從指間滑過的浪漫,
是對自然更虔誠的嚮往和敬畏,
還有對傳承民族工藝的一份責任心。

走進這座民國時期的房子,古老的庭院,
幾口大大的缸子,目光所及,便是藍色,
你會感嘆它的清新純淨,驚嘆它的花紋脈路。

你或許不知道,一件衣服需要浸染一刻鐘,
經過洗淨擰乾充分氧化後再一次浸染,
如此循環往復幾輪,才能得到最有層次感的藍染。

雖然小曼每天只能染幾件衣服,
但每件衣服都是時光堆砌而來,
那藍色的雙手便是時光流動最浪漫的見證。

她熱愛植物,也熱愛草木染,
這份熱愛由心出發,就好像「藍草」的藍,
它隱藏在綠色的葉子裡,把大自然的一抹綠,
用雙手調和時間去染一段藍,
這便是時間沉澱的自然藝術。

還記得入夏時分,天漸黑時,
大人就會把竹床搬到院壩裡頭,納涼,
閒話家常,外公搖著扇子,
我躺著竹床上看著滿天繁星,這是小時候的夏夜。

你瞧,她用一把扇子就把時光記錄了下來。

在小曼看來,草木色不僅是自然的饋贈,
在簡單勞作中,她也感覺到了身體和心靈的合一。

青紅染真正想做的,就是研究全部的技藝,
讓草木染能夠更好地應用到生活中。

在她的顏色魔法下,
你會看見草木染的魅力不只是渲染顏色,
更誘人的是,它會陪伴你一起「成長」,
你會看見織物隨著時間氧化,
變成最適合你的顏色,而這份長久後面,
就是染匠對時間的經營。

有人說,她是一個年輕的匠人,
可她還是謙遜道:
「我離匠人還遠著呢,匠人是要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而我還在走向極致的路上。」

她希望以後可以專心地研究草木染,
為此也一直在學習、累積。

小曼說:「人啊,只要專心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了。
你看我做了這麼久的草木染,
還是有那麼多不懂的、不確定的地方。
我不想花太多精力去做其他的事,
就想把這一件事做好、做精。」

可能世上萬千匠人都有一個共性,
那就是偏執地追求完美與極致。

對小曼而言,染好一匹布就是最大的修行,
對那些像她一樣的匠人們而言,
精工細作的時光裡,就蘊藏著生活的寧靜。

時間的可貴就在於你怎麼利用,
也是可貴在它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沒有任何決定是絕對的對或絕對的錯,
只要你知道你在做什麼,做了也不後悔,
那麼,每件事都是對的。
讓你放棄你的夢想,你再來想想,值不值。

 

{original_url}
{DM_AfterContent}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DM_BeforeComment}
{DM_AfterComment}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