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弗朗斯(Mary Frans)在《冷暴力》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這是一種傷人於無形的暴力,
身體上的傷痕尚可看見,心上的傷口卻難被察覺。
作者從受虐者的角度出發,
以家庭生活與職場經歷為案例,
將受虐者遭受冷暴力後無所適從的狀態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弗朗斯看來,無形的暴力最致命。
親密關係中的“冷淡”
一般來說,
冷暴力最容易發生在一段親密關係中,
每對情侶都會有出現矛盾的時候,
他們處理矛盾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
但是,“冷淡”經常作為他們避免直接衝突的一種方式。
通常選擇這種解決方式的人都是自戀者,
自戀水平較高的人往往只考慮自己開不開心,
並且極度缺乏共情(Empathy)能力。
他們缺乏一種把對方的感受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的能力,
在選擇了冷戰後,他們會不由自主的想如何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自己這種冷淡的行為可能會如何傷害到他人,
他們並不在意,即使對方是自己最親密的人。
奪走一個人的價值感
從心理層面看,
冷暴力的潛在心理影響是奪走一個人的價值感。
那些被冷暴力傷害的人會陷入一段較長時間的低自尊水平階段,
他們甚至會不斷反思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
最後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
自己的存在價值是什麼?
在一段正常的親密關係中,
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
都需要被重視,被關愛,被理解。
而一味地關注自己的需求,
而要求對方無條件地妥協,包容,
很容易失去這段關係。
我們要清楚一個事實,
任何爭吵,冷戰,
實質都是希望關係能越來越好。
我們不要因為一時的權力鬥爭忘記了自己最初的目的。
相比於親密關係中的冷暴力,
職場冷暴力受眾面則更加廣泛。
智聯招聘也曾經做過一個有關職場冷暴力調查,
調查顯示,將近七成(67%)的白領都表示自己曾經經歷過職場冷暴力。
那些經歷過職場冷暴力的人們,
有16.9%的人說自己會積極尋找解決辦法;
38.1%的被暴力者表示自己會陷入悶悶不樂的狀態,
工作態度越來越消極;
20.9%的職場人會選擇以暴制暴,獨善其身;
還有20%的白領則選擇了辭職跳槽。
傷害一個人最有效的方式是,對他保持冷淡
人是一種社交屬性極強的動物,
需要和社會方方面面保持聯繫,
而不被所處的社會環境認可和接受,
會給我們造成極大的痛苦。
尤其是對方並沒有對你採用任何實質性的攻擊,
而只是選擇冷淡,受害者(受虐者)會陷入有苦說不出的悲慘境地。
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
在悲傷、茫然、焦急、憤怒等各種複雜的情緒平靜之後,
受到冷暴力的人很容易沉浸在深深的自我懷疑之中。
因為他們最終會明白,
即使是費盡心思也無法從對方那裡得到解釋甚至道歉,
他們只能嘗試與自己和解,自己給自己療傷。
冷淡是一把隱形的利刃,
內心陰暗的人以此作為自己的武器,
他們的內心是空洞且麻木的,
可是,害人終將害己,
內心沒有愛的人無法關注他人的感受,
更無法獲得他人的尊重,是隱匿的自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