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孩子很調皮,上舅舅家搗亂,舅舅礙於情面,不敢出手教育,於是求助自己的媽媽、孩子的奶奶:能讓這小子別來我家了嗎?老人家冷冷回應:你有本事自己生一個,也上你姐家搗亂去,不就結了麼?
這個故事來自一個舞台劇,第一次聽到這故事的時候,我不禁長嘆,你永遠都不知道什麼地方潛伏著一個坑。不過,大俠請留步,我還想知道,最後你“戰勝”熊孩子了嗎?
根據我的不完全觀察,一種社會現像被編排進脫口秀劇本,往往具備兩個要素
一是能引發無數共鳴,二是叫人深感無奈。
如此看來,困擾當代公共空間已久的“熊孩子”自然是絕好的選題。別看矛盾的焦點只是小孩子,卻不時衝突升級,狗血之處,寫滿了傷害。不過諷刺的是,“相互傷害圖”畫面的焦點,往往是失態的大人。
最近的一場“恩怨”在上海迪士尼樂園上演。一個八歲男孩,搞不清是無意為之還是故意惡作劇,碰了前方年輕阿姨的屁股,阿姨出口抗議,不想引來孩子媽媽及其友人暴力反擊。
影片裡的母親護犢護得炸毛,看影片的人也很炸毛。那個給自己“討說法”的年輕姑娘,不僅劈頭蓋臉挨了頓打,還遭受了不堪入耳的辱罵,比如……還是不要比如了,依據社會公德文明禮貌規範,此處應有一聲長長的“嗶——”。
直到警察叔叔出面調停,孩子媽媽和她的友人依舊沒有減輕火力的斥責姑娘“被迫害妄想症”,大概齊說,一個八歲的孩子,怎麼可能懂你們成年人那些“骯髒”的事。結束時還“補刀”,諷刺姑娘“長這樣”,誰也不稀罕佔她便宜。
是了,這就是咱從小被告誡“見到要躲著走”的那種人。這種人可能也做不出大奸大惡的壞事,但總有辦法演繹“無情無恥無理取鬧”,叫人氣憤之餘,也哭笑不得。
小朋友原本也許真的懵懂無知,被您這番齷齪惡俗的罵街“熏陶”之後,不知道會不會真開始“懂”些啥?
更狗血的是,狗血的故事彷彿總愛相互抄襲。去年夏天某個電影院,一位女士因為教育別人家的孩子不要踢椅背,遭到了孩子媽媽的打罵。因為雷同,我不大有興趣講這個故事的細節,只想引用那位家長一句言辭鑿鑿的“反駁”:小孩看電影就是這樣子。
叮,兩個蠻橫的“護犢母老虎”上線,請注意避讓。我其實理解她們的動機,自家的孩子當眾被陌生人指責,生怕孩子受委屈,於是開啟了“戰鬥模式”。
可是這姿勢,實在是太難看了。都說熊孩子是父母言傳身教出來的,這架勢,很為這兩個小朋友的成長擔憂。
暴力護犢的行為,其實有它的“邏輯支撐”:小孩子天真爛漫,理應得到無條件的包容。所以姑娘被碰了屁股,“碰了就碰了”,小孩子亂踢椅背,踢了就踢了。怎麼能跟小孩子“計較”呢?他們還都不懂事呢。
遭受過熊孩子“萬點暴擊”的朋友,提起“孩子小不懂事”這句說辭,大概都恨不得流下一把辛酸淚。
即便沒倒霉到挨打挨罵,一句“孩子不懂事,不要跟他計較”之類的話,也常跟一根軟釘子一樣,懟得人無語凝噎。
這話似乎也沒錯啊,怎麼就這麼惹人討厭呢?因為這句話裡,你往往看不到一點真誠的歉意,只看得到家長拿孩子“不懂事”當擋箭牌,為自己教育失職開脫。而下次再見到這孩子,很有可能“熊”得變本加厲。
“孩子小不懂事”是個有點意思的說辭,它表達的另一層意思似乎是,“長大了自然就懂事了”。
這聽起來譫妄,可是有些失敗父母的教育方式,差不多就是消極地等待孩子長大,彷彿熊孩子一成年,身上的毛病就如魔咒自動解除一般消失不見似的。
根據兒童心理專家分析,熊孩子之所以熊,很重要的原因
一是兒童的思維高度自我中心,二是對成人世界的規則尚未習得內化。
這些都是兒童天性,可也不會自動卸載。要擺脫“搗蛋”的天性,家長的陪伴和教導,當然還有言傳身教,無論如何都是不能缺位的。
不久前,一個小男孩在自家公寓電梯裡撒尿,把鄰居們熏得不行。太不懂事了吧?也是妥妥的熊孩子一枚。可鄰居們很快就原諒了他。同樣是“熊孩子”,差距怎麼那麼大呢?
他的媽媽發現他的“罪行”後,勒令他寫下檢討書,自己也在主群道了歉,上來就檢討自己教育失職,並且宣布,作為懲罰,孩子會義務為大家清掃電梯間一個月。我相信,用不著等他長大,這孩子就會懂事了,因為單這一個小小的懲罰,就足以讓他懂得責任與尊重。
最後,分享影片!小朋友身心成長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得到大人悉心的呵護和引導。脆弱的小樹苗,可架不住失控或怠惰的大人的摧殘。否則長大,準備接受特大號的熊孩子吧!